朝鮮戰爭 1592(上) 第一章 春天的十七個瞬間十四世紀的潛伏與暗戰(第4/5頁)

二是被倭寇和海盜擄掠去日本的有一定職業技能的中國良民,譬如許儀後。

三是純粹的運氣不好被倭寇和海盜擄掠去的無辜苦力,譬如蘇八。

四是純粹的經商人士,不過對明朝來說,他們還是走私犯,為了避免風險,他們大多在日本置辦了家產以為後路。

萬歷十八年,豐臣家在歷經長達四個月的圍城後,終於攻下了日本最後一個反豐臣的堡壘——後北條家的小田原城。戰爭結束後,秀吉命令九州諸藩開始動員軍隊,著手準備征服朝鮮事宜。

松浦鎮信身為九州大名之一,也接到了動員令。在松浦軍中的蘇八注意到了軍隊的異動,略加推測便發現了事情的真相:秀吉打算對朝鮮和大明用兵了。這比許儀後足足早了一年。

蘇八是個普通老百姓,不比許儀後受過高等教育,寫不出花團錦簇的文章。他只有一張嘴,唯一的辦法,只能是親身逃回大明,回到自己的妻兒身旁。

歷史上沒有記錄他是怎麽逃回去的,只說得到了漳州商人的幫助,不知道跟買他當奴隸的是不是同一批。總之,他最後奇跡般地回到了浙江台州。蘇八這個決策絕對是英明的,因為如果他繼續留在日本,肯定要跟隨松浦鎮信出征,而松浦鎮信在戰場曾經與明軍數次交手死戰,屆時蘇八便會險入極其尷尬和危險的境地。

蘇八回到台州跟妻兒團聚以後,主動前往參將衙門,說明自己的身份。當地官員震驚之下,把他送去了杭州。官府安排了一位書吏,邊說邊記,錄成一份供述書,提交給了時任浙江巡撫的常居敬。

常居敬看完這份報告,眼皮有點發跳。

因為在蘇八的這份供述書裏,提到了一件事,說秀吉一直在拉攏琉球和朝鮮,打算三國聯手,對付大明。

琉球姑且不論,朝鮮和大明從明初開始,就是敦睦之鄰。這一兩百年以來,朝鮮一直表現良好,從無逾越跋扈之舉,為何突然就起了反心?倘若這是真的,這麽多倭寇,再加上朝鮮人的配合,這仗……怕是有得打了。

關乎藩國,茲事體大,何況這事跟自己管轄的浙江隔得有點遠。於是常居敬大筆一揮,把這份報告送至京城。這些事情,就讓朝廷裏的老爺們去頭疼吧。

蘇八的供述書抵達北京後,直接送到了兵部和內閣大學士許國手裏。許國展卷一讀,差點以為書吏拿錯了。因為數天之前,他接到過一份奏章。發帖人名字不同,內容卻跟這份差不多。

那封奏章來自福建,發帖的樓主是福建巡撫趙參魯。在奏章裏,趙參魯說琉球國來了一位使者和海外華商,向天朝通報一件令人震驚的消息,說日本招誘琉球與朝鮮,有意與中國開戰。差不多是蘇八的翻版。

原來在萬歷十八年的年初,秀吉接見了一次來自琉球的使節。在接見過程中,秀吉跟使節誇口說“明不聽我言,我當發兵伐之。”要求琉球臣服於日本,為我做攻打大明的前驅。還告訴琉球的使節說:“我都跟朝鮮說好了,打大明,就讓高麗兵作為先導;等到我打下北京,就讓中國北方人做先導,去打江浙一帶。”說的有鼻子有眼,跟真的一樣。

琉球一向奉大明為尊,對日本從來虛以委蛇。這次聽到秀吉這麽直白地袒露心聲,琉球國有點吃不消。消息傳回國內,琉球國王尚寧犯了愁。您有什麽侵略計劃,您自己知道就得了,現在非要告訴我,您說我是舉報呢還是不舉報呢?

秀吉送走了琉球使節以後,覺得這些人態度曖昧,有點琢磨過味兒來了。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讓琉球停止遣使入貢,省得自己家虛實被探聽出來,便宜了大明。

通知一到,琉球國一下慌了手腳。尚寧發現秀吉原來是認真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事情有點鬧大了。

這事不上報大明吧,有失屬國義責,天朝之怒可承受不起;要是上報大明吧,又會得罪近鄰日本,尚寧沒天真到盼望大明會派水師來救他。琉球國實在太小了,夾在兩個大國之前,裏外都不是人。於是這事兒就一直擱置沒辦,一拖就是一年多。

恰好在這時候的琉球,住著一位大明商人,叫陳申,是福建人。陳申這個人挺倒黴,他三年前乘船過琉球做生意,結果船觸礁沉沒,就被困在了琉球。好在琉球國有一位長史叫鄭迥,也是福建人,對這個老鄉挺照顧,平日經常走動聊天。

一次喝酒閑談,鄭迥把琉球國碰到的這件為難事告訴了陳申。陳申聽完大驚,表示這等大事肯定要報給朝廷才是,怎麽能隱瞞不報呢!他當即表示,就算琉球不報,他自己也要設法回國,通知朝廷。

鄭迥也是中國人,聽了陳申一席話,深受感動,便連夜去請示琉球國王尚永。尚永同意了陳申、鄭迥的意見,派了通事鄭迪,以貢使的名義前往中國。陳申也隨船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