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二章 “天下人”秀吉的煩惱(第2/5頁)

日後在朝鮮戰場上,這幾位個個都如狼似虎,都是被這個美妙前景給刺激的。

秀吉看著這一群猴崽子興高采烈,老心大慰。

這些人不知道的是,他選擇對朝鮮、大明開戰,除了開疆拓土以外,還有一個難以宣諸於口的原因。

這個才是他最深層次的戰爭動機。

他太自卑了。

日本人的門第觀念,有甚於中國魏晉。盡管經歷了“下克上”的戰國時代,舊有秩序趨於崩潰。可有些傳統根深蒂固,即便是用卓絕的武力也不可能徹底消除。象秀吉這種一個泥腿子出身的農民,他可以布武天下,可有些事情卻沒法隨心所欲——比如混入貴族階層。在日本史上,這也叫公家和武家的矛盾,也就是傳統貴族和武士集團之間的矛盾。

日本有四大姓氏:源、平、橘、藤原,各地守護大名或多或少都是這四系的源流子嗣。如織田信長,就是平氏之後;武田信玄和德川家康,是源氏苗裔;上杉謙信則是藤原族胤。兩邊來往,必得先對一遍家譜,比一比祖上的風光。

象一些重要職位,比如象征武家最高權柄的征夷大將軍,必須要源氏之後才能擔任,別家再有能耐也不行。這是一種潛移默化了許多年的傳統,根深蒂固,無人能去撼動。

秀吉出身太低,家庭成分不好,屢次被人鄙視。為此他削尖了腦袋,拼命也要擠進這四大姓的系譜裏。他不得不挖空心思,編出一整套說法,把自己打扮成平氏的後裔,在中國和朝鮮的史書裏,提到秀吉時會稱其為“平秀吉”,其實是上了這個愛慕虛榮的農民的大當——可惜在日本,沒人會相信他的話。

於是秀吉又認了屬於藤原系的近衛前久為幹爹,勉強擠進藤原氏,這才有資格被授予關白之位。

可這樣還不夠,秀吉又說自己母親曾經得到過天皇的臨幸,血統不凡,因此要在四大姓之外,原創一個姓氏,這就是“豐臣”姓氏的由來。

這種種行為,無不昭示秀吉潛藏在心理的自卑和羨慕,他渴望得到別人真心的認同。

可惜的是,事與願違。秀吉苦心孤詣為自己帖了這麽多金,沒人敢公開反對,但也沒人叫好。大家根本不把這個當回事。那些貴胄表面上對這個鄉下人恭敬有加,轉過身去便會厭惡地抽動鼻子,低聲罵上一句猴子。茶人們和公卿們也會在日記裏偷偷地嘲笑他的種種粗鄙,說他附庸風雅——事實上這位太閣大人也確實有那麽點不風雅,譬如現在日本的國寶,一把楠木五郎入道正宗鍛造的太刀,就是因為落入他手之後,他覺得不怎麽符合自己矮小的身材,生生截短了刀莖來了個“大磨上”,以至原本十分優雅的古太刀姿看上去很是不倫不類。

秀吉對這個問題,一直相當煩惱。

他奮鬥了這麽長時間,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每個人都畏懼他,卻沒有人尊敬他。自卑一直折磨著這個老人,他必須要繼續證明自己的價值,給所有的日本人一個尊重他的理由。

於是,他想到了朝鮮。

日本列島孤懸海外,不與任何國家接壤。如果有人要謀求向外擴張,攤開地圖,會發現朝鮮半島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兩國最近處,對馬島距離釜山港只有五十公裏,差不多可以隔海相望。其在地緣政治的價值,怎麽高估都不過分。

朝鮮半島就象是一把橫亙在日本與歐亞大陸之間的尖刀,誰獲得這把尖刀,誰就能刺穿對方的柔軟腹部。朝鮮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就象是一把插在石中的寶劍。誰能夠拔出它,誰就是日本的天命之主。

所以,征服朝鮮,成為每一個懷有野心的日本政權必然要選擇的道路,這是阿瑟王的石中劍。只有得到它,才能證明自己是正統的、高貴的繼承者。

早在公元200年,日本出現了一位武則天式的女皇,她是第十四代仲哀天皇的皇後,名字叫做“氣長足姬尊”或者“息長帶姬命”,歷史上叫做神功女皇。這位女王最有名的事跡,就是三度出征朝鮮,為日本在海外開疆拓土。有意思的是,這位女皇的文化素質實在不高,傳說她在凱旋歸來之際,拿弓柄在巨石上寫下“新羅國大王,日本國之犬也”幾個字,並且強迫他們在朝貢書裏寫明:“成日本之犬,備奉年貢事”,做派和中國的小學生差不多。

神功皇後之後,日本無不以之為楷模。從早期大和國對朝鮮任那地區的反復爭奪到甲午戰爭中吞並李朝的處心積慮。日本對朝鮮半島的野心,持續了一千多年,每一次用兵,都顯得撕心裂肺、義無反顧,大有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沖勁。對朝鮮的覬覦之心,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深入日本人的骨髓之中,從來沒有減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