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四章 辯誣與聯合國軍(第2/4頁)

金應南當時那眼淚就快流下來了,出使這麽久,終於碰到好人了。

八月十日,金應南終於見到了萬歷皇帝,把一肚子的辛酸與委屈都吐露出來,把朝鮮這兩年如何堅持氣節,如何力拒倭寇威逼利誘的事跡大大地敷演了一番。聽完以後,萬歷皇帝挺高興,大臣們也松了一口氣,嫌疑冰釋,朝堂之上其樂融融。

禮部不失時機湊上來,說朝鮮和琉球一樣主動通報倭情,理應勉力加賞。萬歷一揮手:“重賞!”

金應南松了口氣,這次總算是不辱使命,準備跪下來領賞。這位可憐的朝鮮使節萬萬沒有想,這個賞賜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萬歷皇帝先賞了白金紵絲彩段,這些屬於常例。金應南因為奏報有功,還額外多了賞格。都是好事。

然後皇帝笑眯眯地對金應南說:“日本人可惡呀,要好好懲罰一下。你回去告訴你家國王,說朕給他準備了兩位盟友,你們三家合兵抄擊,把倭國滅了算。”

金應南聽了頓時一哆嗦,差點沒直接趴地上。朝鮮軍力虛實別人可能不知道,他可清楚得很——看家護院勉強夠用,真要渡海去跟倭寇拼命,那純粹是白給。他一尋思,大明皇帝說還有兩家盟友呢,說不定能指望上,於是連忙洗耳恭聽。

萬歷皇帝微微一笑,揭開了謎底。

這兩家盟軍,一個是琉球國,一個是暹羅國。

金應南好一口血沒噴出來,這個驚喜未免太大了吧!

琉球巴掌點兒大的國土,又孤懸海外,根本不能指望;暹羅就是現在的泰國,國家還算大,軍隊怎麽樣不知道,單知道他們單挑打架很不錯,可那也實在太遠了……指望靠這倆弟兄一起反擊日本,不如洗洗早點睡了。

金應南當時想死的心都有,也不知萬歷皇帝怎麽會想到這麽一個主意。

好在萬歷沒硬逼著金應南找暹羅去借兵,這道諭旨的口氣是打商量的,只是建議朝鮮“要結琉球、暹羅”,不是硬性規定。於是金應南只得先叩謝天恩,然後趕緊寫信匯報給漢城,讓他們趕快再派個人來,橫豎把這事結了,免得節外生枝。

關於萬歷為何突然冒出讓朝鮮合兵暹羅、琉球的念頭,一直是個未解之謎。萬歷對暹羅一向態度很好,在萬歷四年的時候,琉球國王入貢,萬歷特意把琉球、暹羅和朝鮮使臣叫到一起,額外給了許多賞賜。這是別家使臣都享受不到的殊榮。

萬歷皇帝大概是想起了那時候三國使臣齊聚的場景,才有這麽一個離奇的想法吧。

公平來說,暹羅雖是小國,技術能力卻不低,他們很擅長制造火器——因為葡萄牙人進入亞洲以後,首先駐留暹羅,先進的槍炮制造技術也隨之傳到了那裏。暹羅造槍的時間,比大明仿制佛朗機銃還早,甚至連日本,都要從暹羅進口大型火器。而且暹羅的航海技術也不差,暹羅海盜的兇名在兩廣地區相當有影響力的。

這麽一個小型強國,如果不是離朝鮮實在太遙遠,倒真是一個抵禦倭寇的不錯選擇。

就在金應南去北京的路上時,漢城也接到了遼東都司的咨文。看到咨文裏嚴厲的措辭,李昖和手底下的大臣都惶惶不可終日,只盼著金應南能夠隨機應變,在北京把這事解釋清楚。

幸虧金應南不辱使命,在北京把朝鮮的嫌疑洗刷清楚了。收到金應南的回信以後,從國王李昖到底下大臣,都長舒一口氣,可當他們看到萬歷皇帝提議朝鮮、琉球、暹羅三國合兵的建議,眉頭又皺起來了。

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領導發話,可能是認真的,也可能是玩笑話,但下面的人,必須都得當成一件事去辦,否則萬一判斷錯誤,就會大禍臨頭。萬歷說這話的時候,可能沒當回事,但朝鮮要是當成耳旁風一笑置之,說不定啥時候就會惹禍。

怎麽辦?只能正式派出使節,鄭重其事地婉拒領導關心。

沒辦法,李昖只能又派去一名使者李裕仁,專程為婉拒合兵暹羅、琉球事。

李裕仁前腳剛走,李昖一拍腦袋,忘了件大事兒!遼東都司的質詢咨文,到現在還沒正式答復呢!朝廷雖已知倭情,但朝鮮通倭這種謠言,必須得正式辯解一下。李裕仁臨走的時候,只交代他去婉拒合兵,辯誣的任務他沒領。

朝鮮人不嫌麻煩,在十月二十六日又派出了一名陳奏使韓應寅,專程前往北京辯誣。

這個“辯誣”,在朝鮮是個專門的名目。朝鮮是中國屬國,平日裏最害怕的,不是天崩地裂,而是上國憤怒,所以一旦兩國出現了什麽齟齬,朝鮮就會趕緊派人去解釋,名謂“辯誣。”

比如朝鮮李朝的開國君主李成桂,明朝一直以為這個人是中朝甚至蒙朝混血,還鄭重其事地寫入官方文書。朝鮮人不幹了,又不敢直接抗議,就派遣使節前往明朝進行“宗系辯誣”,要還李成桂一個純種的朝鮮血統。所以“辯誣”這事,朝鮮人是駕輕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