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四章 辯誣與聯合國軍(第4/4頁)

萬歷皇帝大概對朝鮮虛實也有所了解,沒有同意兵部的這個計劃,只下旨讓朝鮮好好搜集一下對日情報就算了。可見大明朝廷對朝鮮的忠誠心和實際能力,都有清楚的了解……

後世的歷史學家們一直在非議大明在壬辰戰爭爆發前的漫不經心,這種指責是不公平的。

後世之人,生活在一個日本在全球地位十分重要的世界。但從十六世紀的大明視角來看,日本不過是一隅蠻荒小國,偶爾會制造些諸如倭寇之類的小麻煩,還談不上動搖大明立國之本。大明本身的事務已經相當繁多,對於一個遙遠島國的不靠譜的野心,沒有必要投諸太多關注。

而且種種證據告訴我們,大明對於頻繁響起的倭警,並沒有掉以輕心。

浙江、福建兩處的巡撫常居敬、趙參魯早在遞交倭警情報之後,就開始著手修造新的戰船、招募水手,還添加了各類新式火器——這些準備功夫並沒有白費,在數年之後,這些艦隊在戰爭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浙江甚至把中軍都司移至揚州,把徐州參將行營移至淮安,擺出一副如臨大敵的架勢。

其他沿海地區如兩廣、山東、天津等處,也都紛紛整修戰備,朝廷在三個月內連續兩次下文,提醒邊防將領地方大員,要提高警惕。

可以看得出來,大明的這些戰略部署,全都立足於一個大前提:“倭寇渡海,直入浙閩。”

這是過去幾十年來倭寇入侵中國的標準路線,所以當秀吉要入侵的消息傳來,大明第一個反應,就是經略沿海,生怕大股倭寇跨洋而來,闖入中國腹心。

在一封兵部發給各處的公文裏,明確提出要“遠哨堵截外洋”,拒敵於國門之外。

這是與倭寇交手多年養成的防禦性心態。多少年來,倭寇從來都是襲擾東南沿海,甫一登陸狂飆猛進,待地方糜爛之後再立刻撤走。對付這種流寇,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一條綿密的海防,爭取把敵人殲滅在船頭岸邊,以免為害鄉裏。

可見大明不是沒有準備,只是基於過去的傳統的禦倭經驗,把戰略的重心放在了沿海。

至於日本人會不會從朝鮮走陸路,這個已經不用擔心,朝鮮人不是已經澄清了誤會嘛。他們心向天朝,不會為日本人做向導。就算日本人真開打,前頭也有朝鮮人頂著呢。

所以在未來至關重要的遼東地區,大明並沒有做什麽調整——其實還真不用做什麽部署,大明遼東地區本來就常年處於戰爭狀態,和蒙古以及各邊境部落勢力基本是三月一小打半年一大打,從來沒消停過,早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防禦體系,令出即動,不需要再多做什麽動員了。

所以大明朝這麽想、這麽做,無可厚非。

只不過最奇怪的是,連朝鮮人都懷有這樣的心態,那就很叫人想不通了,果然不愧“小中華之名”。

朝鮮諸位使節辯誣成功,還被大明天子嘉勉了一番,陸續得意洋洋地返回漢城,升官封爵,君臣從上到下其樂融融。一直到開戰前,李朝唯一做的準備,就是派了三位大臣去慶尚道巡視了一圈,打的是整飭軍備、修造堡壘的旗號,至於實際效果如何,只有天曉得。

這種身踞火爐而不自覺的心態,遲早要出大事。

結果大事就真的發生了,而且還不遲,是非常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