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十一章 李舜臣(上)(第2/6頁)

可惜政局使然,柳成龍無法公開備戰,只能暗中多作準備,於是他想到了一直呆在加裏浦的老朋友李舜臣。 柳成龍非常了解這位好友的才能,也知道他的性格和這麽多年的坎坷經歷。柳成龍希望能為好朋友和國家都作一點事。

通過一系列的運作,李舜臣首先被任命為加裏浦水軍僉節制使。珍島郡守屬於地方編制,而加裏浦水軍僉節制使則隸屬正規軍,李舜臣轉了一圈,重新回歸到軍隊建制中來。這個官職只是李舜臣的過渡之階,柳成龍做完這一步安排,立刻上書推薦李舜臣為全羅道左水軍節度使。以他在朝中的權勢,這份推薦很快就得到了通過。

李舜臣辛苦了大半輩子,終於當上了正三品的官。但這一年已是萬歷十九年中,距離壬辰戰爭爆發,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

縱觀李舜臣的這一連串履歷,盡管跌宕起伏,無比坎坷,但同時也給了他無比豐富的基層帶軍經驗。他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對於軍中——尤其是水軍——都相當熟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理論。

除了愛兵如子、賞罰分明之類老手段以外,李舜臣治軍有一個特別鮮明的特點:穩。

主帥可以有很多種特質,或慈祥,或嚴酷,或儒雅,或豪放。但對於在戰場上的士兵來說,主帥最重要的品質,是鎮定。只有一名鎮定的主帥,才能讓軍心穩定,讓士兵們放心地去執行各種艱苦任務。

李舜臣的性格,是出了名的穩重。早在鹿島屯田的時候,他與敵人弓箭對射,被一箭射中肩膀,他鎮定自若地拔出飛矢,一直到戰鬥結束,周圍的人都不知道他曾經中過一箭。

除了“穩”以外,李舜臣的秘訣還有一個字:“前”。

這一點李舜臣很象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將領,在打仗的時候喜歡高喊“跟我上”,而不是“給我沖”。

在李舜臣參與的所有戰役裏,他永遠站在最前線。李舜臣安撫軍心的手法很有趣,他一直喜歡射箭,準備了許多羽箭隨身攜帶。每次打仗,他都把箭從容分給麾下衛士。一是表現自己從容,讓部下放心;二是告訴普通士兵,主帥的位置與敵人只有一箭之隔,絕沒有在背後貪生怕死,與他們並肩而戰。

所以李舜臣一生歷經無數戰役,面臨著巨大壓力,但他的麾下軍隊卻從沒慌亂過,無論面臨什麽樣的險境,他們都能夠有條不紊地去執行主帥命令,這都是拜這兩個字所賜。

在接掌全羅道水軍這一年時間裏,李舜臣牢記柳雲龍的叮囑,以日本正規水軍為假想敵,一直忙著訓練軍隊。

除此以外,他還作了一件大事——技術改造。

改造的對象,是朝鮮的一種古老戰船——龜船。

龜船的設計思路,最早來自於中國的蒙沖鬥艦。蒙沖鬥艦是在船上設有高約三尺的女墻,船下開擎棹孔,安放排槳,船內又建起與女墻平齊的大棚。龜船也是如此,它以板屋船為基礎,一改傳統船艦造型,船上方與兩側用木板平蓋遮擋,把船內裹得嚴嚴實實。遠遠望去,好像一只烏龜殼,所以起名為龜船。

在朝鮮,龜船最早在公元一四一三年便出現了,而且是專門為對付日本人用的。李朝太宗曾經親身去觀摩過龜船宴席,還讓左代言卓慎研發龜船戰法。

但那個時候的龜船只是簡單地用厚木板擋住船體,以防敵人弓箭襲擊。現在李舜臣想要的,是一種配合艦載火炮的全新龜船。

朝鮮水軍和朝鮮陸軍對火器的態度截然不同。陸軍對火炮興趣冷淡,因為朝鮮火炮發射的,主要是長片箭。這種炮彈形狀類似於火箭彈,長三點六米,直徑零點零七七米,在木箭的後面還貼著三片一米長左右的鐵板尾翼,箭頭還用鐵鏃包裹。

這種長片箭在開闊地殺傷力很有限,精準度又不及弓箭,對朝鮮陸軍來說,是有如雞肋一樣的東西;但水軍卻不一樣。當時船只多為木制,水上移動又慢,一旦被火箭釘上,極易被焚毀沉沒,殺傷力巨大。因此這種火炮被裝上了戰船,成為標準裝備之一。

截止在壬辰戰爭開始前,朝鮮軍戰船上已經裝備了天、地、玄、黃、勝五種口徑不同的火炮以及其他一些多管發射的小炮銃,甚至能仿造出山寨佛朗機。

但是李舜臣經過研究,發現這種方式不夠給力。第一,戰艦上的火器數量太少;第二,戰艦本身防護力和平衡性不足,經常一炮打出去,後坐力把船震得前後顛簸,輕則影響射擊精度,重則讓船身解體;第三,朝軍水師戰術思想也很落後,還停留在火器弓箭遠攻輔助,船上步兵接舷對戰。

綜合這三點考慮,李舜臣和手底下的水軍將領鄭運、外甥李芳等人反復研討,最終拿出了一個新式龜船的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