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十一章 李舜臣(上)(第3/6頁)

新式龜船用120毫米厚的厚木板做成拱頂,擋住船首板、船尾板、底板及肋骨,沒有裸露在外的舷板。還在外層木板上釘著許多銳利的尖刺和六角形的甲片防護。這個設計便從根本上杜絕了敵人跳上甲板的威脅——就算跳上來,也進不去船內。

龜船的形狀為曲線,把這麽厚的木板彎曲成一定角度,還要與其他部分保持密合,這在工藝上絕對是個挑戰。李舜臣使用的是嵌接法,將外板分成許多短部分,彼此鑲嵌,彎出弧度,再用豎板加以固定。

不過和後世想象的不同,龜船上並沒有覆蓋鐵板,因為要制造出覆蓋整個龜船表面的鐵板,成本實在太高,而且重量也極其驚人,李舜臣暫時還不想發明潛水艇。

不用鐵板還有一個理由。龜船是要在海上作戰,時間一長,鐵板必然會發生銹蝕,不堪再用。要知道,為了避免海水侵蝕,朝鮮木船連釘子都很少使用鐵制,多采用木釘或者石灰制的黏合劑。

龜船內部是一個空曠的大篷間,左右船舷上是兩道“信訪”欄,欄頭架上橫梁,叫做駕龍。沿著橫欄設有一個接一個的木牌,叫做偃防,大約高一米二八。這裏是主要的作戰區域,左右各設十二個炮口,龜頭上還有二個炮口,龜尾也有一個。這樣每一艘龜船,都擁有極其可怕的集中火力。要知道,在同一時期,日本最引以為豪的安宅巨艦上,也不過只裝了三門炮而已。

龜船裝備的武器有天字銃筒、地字銃筒、玄字銃筒、黃字銃筒、大勝字炮、小勝字炮、蒺藜炮、大發火筒、大碗口筒、中碗口筒, 彈丸有長片箭、鐵彈丸、大將軍箭、將軍箭等。此外還有鳥銃、雙管銃筒。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

龜船在艦首還有一個伸出來的“龜”頭,也叫龍頭。這個龍頭一般用於噴射硫磺氣體,制造煙霧來擾亂戰場。龍頭裏還放有一門火炮,這門火炮不是用來遠程射擊,而是當龜船貼近敵人戰艦時,用於抵近轟擊的。在接下來的海戰中,這一龍頭屢立奇功。

李舜臣還重新規劃了龜船的尺寸。龜船的長度約為三十五米,寬度達到了十一米,跟比起傳統船艦的狹長外形,龜船看起來更胖,前後與左右兩條軸線的長度比很少。這種設計比傳統戰船平衡性更好,無論兩側火器怎麽發射,都不至於傾覆船身。

龜船的船頭也作了調整,不再是傳統減少海水阻力的銳角,而是一個寬大平面。這個設計雖然減慢了龜船的行進速度,但卻可以保證在小範圍內迅速調頭——海戰之中,誰的調頭速度快,誰就能掌握勝機。寬平面的船頭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迅速貼近敵船,方便龍頭抵近射擊。

龜船的底層安放了兩排共二十支船槳,每擼四人,讓它保證有足夠的機動能力,達到均速四節,全速七節。

從這幾個特點可以看出,李舜臣的設計思路十分明確,即:將技術兵器集中使用,強調瞬間破壞力和高機動性,同時限制敵人進行接舷戰和肉搏戰。說白了,就是我能打你,你打不著我。

龜船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可它也有個致命的缺點:貴。制造一艘龜船上,要配備大量的火炮、操作手,還要消耗大量的鐵、銅資源。如果想要打造一只龜船艦隊,其消耗量絕不是一介全羅道水使所能承擔的。

李舜臣這麽忙忙碌碌地忙活了一年,終於趕在壬辰年四月初讓第一條龜船下水,並進行了短暫的炮火試射。因為試水地點位於左水營,因此這種船又被命名為左水營龜船。

他當時還不知道,就在龜船下水幾乎同時,日軍第一軍團氣勢洶洶地橫跨大洋,進抵釜山港。龜船的生日,便是宿敵出現的日子,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宿命”吧。

壬辰年四月十三日,日軍在一天之內攻陷釜山港與附近城鎮,駐紮在巨濟島上的慶尚道水使元均驚慌出逃,然後在加德海域自沉船艦。做完這件蠢事,元均走投無路,便派了副手玉浦萬戶李雲龍,獨自駕船前往麗水去找李舜臣求援。

這個時候,日軍已經開始在慶尚道攻城拔寨。對此,李舜臣早已作好了心理準備,他和右水使李億祺很快達成共識,把全羅道兩支艦隊集結在麗水附近洋面,保持隨時可以開拔的狀態——至於那條新生的龜船,也被隨軍帶來,還特地任命了一名防踏龜船將,專門指揮。

李雲龍見到李舜臣,沒提元均的丟人事,只是含糊地說元均力不能支,退至露梁海域,等待援救,催促李舜臣早點出動,給敵人迎頭痛擊,否則大事不妙——他倒真好意思說。

李舜臣麾下諸將聽了,都熱血沸騰,振臂高呼要去打擊倭寇。李舜臣這時站起來,開口說道:“我再想想。”然後就解散了。諸將本來個個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上陣,一口殺氣卻卻李大人憋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