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二章 戰爭與和平(第2/5頁)

此後權慄一直圍著漢城打轉,先後與宇喜多秀家多次交手,還搶占了漢城東部的水原禿城。第八軍團傾盡全力,把權慄圍在禿城圍了一個多月,最終也沒攻進去,悻悻退回漢城——是役朝方宣稱殲滅敵軍三千多人,這是虛報的數字,但權慄擅守的能力,卻是確鑿無疑。

而他此時正在守衛的幸州山城,也不是一個善地。

幸州山城位於德陽山頂,海拔有一百二十五米,是一個雙重結構的城堡。它的內城三面臨漢水,利用德陽山脈的險峻山峰圍成天然城防。內城西北有一條呈十幾度夾角的緩斜面山谷,山谷之上築起高墻,構成外城大模樣——這裏是外界進入幸州山城唯一的一條陸路。

一座易守難攻的山城,一位守城名將。當這兩樣東西疊加到一起時,攻方的命運便已經注定了。

權慄知道這裏勢必有一場大戰,他除了加固城墻、囤積火器與弓箭之外,還在城墻外豎起了兩道木柵欄,柵欄前後挖出壕溝。在山城附近,還有他的副手宣居怡的一千八百人,在衿川的光教山結陣,互為犄角。

需要一提的是,戰爭進行到這個階段,朝鮮人已經逐漸脫離了原來的作戰模式。日軍的鐵炮與明軍的火炮讓朝軍大開眼界。有心的朝鮮將領們,也開始有意識地搜羅各式火器,甚至嘗試著自己制造。

這一次權慄來幸州城,就帶了許多犀利火器。其中最寶貴的,是三百輛明軍火車。這種火車與日後的火車不同,每一輛車上裝著一個大長方形匣子,前端有四十個射擊孔。每個孔裏都裝著銃炮,從後點火,一齊射擊,聲威十分驚人。

另外權慄還配備了數輛水車石炮。這是一種長臂投石機,可以投擲幾十公斤重的石塊,它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水車絞盤。幸州山城緊靠漢水,水動力要多少有多少,與這種武器配合實在是相得益彰。

這一切都準備妥當以後,權慄嚴陣以待,撒出斥候去等待日軍的到來。在二月十一日,前往漢城方向偵查的權慄所部突然遭到了日軍大部隊的突襲,傷亡八十余人,只有少部分及時逃回幸州。權慄知道,日本人終於來了。

二月十二日,日軍主力浩浩蕩蕩地抵達幸州城下。這一次的日軍陣容相當強大,所涉番號包括第一、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等五個軍團。

朝鮮方面宣稱日軍這一次動員的總兵力有三萬,不過朝鮮義軍的戰績一向誇大其詞,不太可信,很可能是時人根據軍團番號推算出的結果。實際上,宇喜多秀家帶來的軍隊裏,只有他自己的第八軍團全員出動,其他幾個軍團只是各自派出了一部,因此參與攻擊的總兵力約為一萬五到兩萬人。

這個數字比較合乎情理。當時漢城總兵力約為五萬三千人,時刻面臨明軍東進的壓力。幸州山城再重要,宇喜多秀家也不會棄漢城於不顧,出動一大半兵力來攻擊偏城。

宇喜多秀家把攻城部隊分成七陣:第一陣是小西行長;第二陣是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增田長盛、加藤光泰、前野長康五位奉行;第三陣是黑田長政;第四陣是宇喜多秀家的本隊;第五陣是吉川廣家;第六陣是毛利元康等人;第七陣是小早川隆景,但他負責外圍警戒,不參與攻城戰。

小西行長與石田三成同屬秀吉麾下的文治派,一個剛遭受了平壤落城的恥辱,一個在朝鮮寸功未立,都急於取得一場勝利證明自己。秀家索性把他們哥倆排在第一、二陣,送他們一份功勞。排出這個陣勢,說明宇喜多秀家並沒把幸州山城放在眼裏。

二月十二日拂曉六時許,天還沒亮,第一陣的小西行長率先發動了攻擊,他的部隊分成兩翼,沿山谷兩側打起紅白兩色軍旗,氣勢洶洶地朝幸州外城撲去,試圖一舉突破城防。從山城方向看下去,會發現漫山遍野遍布日軍。一方面,這說明日軍兵力雄厚;另外一方面,則證明幸州山城正面空間不大,日軍只能攢集成一團……

日軍距離山城還有五裏遠的時候,全軍都有些惶恐不安,畢竟之前從來沒面對過如此規模的敵人。這時候,權慄下了一道命令:吃飯。

權慄是一個好指揮官,他知道守城最重要的是士氣,主帥必須要保持無比的鎮定,才能給予士兵們信心。果然,當士兵們看到權慄仍舊鎮定自若,還不忘關照大家吃早點,也都紛紛安靜下來,邊吃飯邊作著最後的準備工作。

一直到日軍接近城下木柵欄三十多步的距離,權慄才緩緩站起身來,下了第二道命令:開炮!

朝鮮軍的火炮、火銃、弓箭、投石器等犀利武器同時開始居高臨下地怒吼,萬箭齊發,火焰漲天。各式各樣的殺人利器挾著風雷,狠狠地砸向日軍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