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二章 戰爭與和平(第4/5頁)

宇喜多秀家大喜過望,急忙命令日軍全線出擊。日軍第四陣、第五陣、第六陣輪番上陣,一浪高過一浪地猛攻內城。

朝鮮軍寸步不讓,他們雖然失去了外城,但防守區域變小,更利於打擊敵人;而且守軍身後就是漢江,逃無可逃,反而激起了死守的勇氣。權慄提著佩劍四處奔走,不時下達指令,哪裏戰鬥最激烈,他就去哪裏督戰。在他的指揮之下,水車輪轉,火銃怒射,在德陽山頂方寸之間迸發出了無比堅韌的戰鬥力。山城防線烽煙四起,四面飄搖,可始終屹立不倒。

據說到了危機時刻,所有的女人都親自上陣,她們把裙子剪短,把剪下來的布兜著石頭運給守城將士。後來這種短裙流傳下來,成為幸州當地的特色之一。

慘烈的攻防戰一直持續到晚上七點,無論日軍還是朝鮮軍都傷亡慘重,疲憊不堪。戰局正朝著向朝鮮軍不利的一面變化,權慄手裏已沒有任何預備隊可用,而日軍尚有小早川隆景的第七陣沒有參戰。

權慄已經瀕臨絕望,以為自己將會以殉城作為最後的結局。可就在這個時候,奇跡出現了。

宇喜多秀家忽然下令撤退。數萬日軍把同伴的屍體收拾起來,付之一炬,然後徐徐退下德陽山,朝漢城匆忙撤去。這一場被朝鮮人稱為“壬辰三大捷”之一的幸州山城大捷,終於落下了帷幕。朝鮮軍匯報的戰績是陣斬敵人一百十一人,左耳兩枚,兵刃盔甲七百二十七件。

死裏逃生的權慄又喜又驚。喜的是幸州山城居然守住了,驚的是他不知道日軍為何在馬上可以攻陷城池時突然後退。

權慄不知道,就在他頑強地抵抗秀家的猛攻時,周邊局勢發生了一點小小的變化……

漢城遭到了明軍的突然襲擊!

不是說李如松已經決意退兵了麽?為什麽還會有明軍進攻漢城呢?

準確地說,這次參與襲擊的明軍,是遼東軍查大受所部;更準確一點說,查大受襲擊的不是漢城,而是漢城附近的龍山倉。

原來幸州城之戰爆發前,李如松駐屯在開城,琢磨著該怎麽保持平壤和臨津江防線。李如松是個對戰場有敏銳嗅覺的指揮官,他知道明軍這一回防,漢城那五、六萬日軍即便眼前沒動靜,遲早還是得來添亂。因此他必須把戰線保持在臨津江一線,才能保證平壤的安全。所以就得想辦法讓日軍無法對臨津江防線有大的動作。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李如松想出了一個拖住日軍手腳的辦法。

我們之前說過,平壤戰役後明軍之所以快速推進,以至發生了碧蹄館之役,很大一個原因是明軍缺糧,李如松想盡快拿下漢城,獲取龍山倉的大批糧草以彌補明軍的後勤不足。

明軍在平壤戰役及渡過臨津江後,抓了許多日軍和朝奸俘虜,從他們的口供裏,李如松一直都知道漢城日軍有相當部分糧草積聚在離漢城五裏的龍山倉內。於是李如松再次找來了傻大膽查大受,吩咐他在江東找機會突進,如此這般,好讓小鬼子近期內的一切行動都歇菜。

查大受是遼東軍中最能打的將領之一,當初帶著幾百人就敢去摸漢城的城墻,膽大如鬥。得了李如松的授意後,他二話不說,帶著自己麾下幾百騎兵跨過臨津江,在漢城附近晝伏夜出,四處尋找機會——李如松的軍事意識很超前,這就是現代戰爭中的特種作戰。

宇喜多秀家率軍進攻幸州山城的事,當然沒有瞞過查大受的耳目。他知道無論是日本還是朝鮮的注意力,很快都會被吸引到那邊去,屆時就是絕佳的機會。查大受計議既定,便帶著人馬悄悄貼近龍山倉,隱藏在附近,目送著日軍開往德陽山的隊伍離去。

把守龍山倉的守軍是第一軍團的副將、對馬島島主宗義智。第一軍團主力被小西行長帶去了幸州前線,宗義智的部屬因為傷亡過高,一直沒恢復元氣,便留下來看守糧倉。宗義智認為這是個輕松的活兒。此時明軍在開城裹足不前,朝鮮軍又被圍在幸州,他想象不出還有誰敢靠近漢城來占便宜。

他沒料到查大受就是這麽個楞頭青和傻大膽。

差不多就在幸州開戰的同時,大明抗日援朝遼東集團軍特種兵大隊長查大受同志,率部摸到了龍山倉。接下來的故事,跟三國官渡之戰裏的偷襲烏巢差不多:宗義智吃酒吃得大醉,結果被查大受輕軍突入龍山,四處放火,把倉中糧草燒了一個磬凈,然後全身而退。查大受所部全是摩托化部隊——騎兵,不是九州的短腿日本兵能追得上的。

宇喜多秀家接到龍山被襲的消息,吃驚非小。他不認為明軍會孤軍深入,襲擊龍山倉恐怕是敵人大反攻的一個前兆,搞不好明軍四萬主力已經再渡臨津江,朝著兵力空虛的漢城殺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