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宣和三年五月末,接受招安已畢,納入了朝廷軍隊建制,正在汴京郊區休整訓練的宋江部隊接到朝廷旨意,敕封宋江為平南都總管兼正先鋒,命其率本部人馬隨同以童貫為帥的二十萬大軍,揮師南下去征討方臘。

這是蔡京、童貫等繼意圖借招安之機收拾掉梁山泊義軍未成後,策劃於密室的又一招借刀殺人計。

方臘起義,是北宋末年最著名的一次農民武裝起義。史載其正式舉旗起事的時間為宣和二年(1120)十月間,被朝廷剿滅的時間則為次年初夏,所持續者未足一年,不如宋江義軍活動得時間長久。但是它的規模聲勢和影響,卻遠遠地超過了宋江義軍。

方臘其人,原本是浙江睦州青溪縣即今浙江淳安的一個漆園主,屬於當地的富戶。當時花石綱之役盤剝極重,乃至像方臘這樣的殷實人家亦被造作局壓榨破產。方臘就是在這種忍無可忍的情勢逼迫下,聚眾舉起了義旗。兩浙一帶各階層人士特別是廣大農戶,飽受盤剝已久,滿腔怒火早已蓄勢待發,方臘舉事正當其時。

方臘又是個頗有心計的人,他利用一個由外邦傳入中國的什麽摩尼教,後來改稱作明教的教旨來發動民眾,將自己神化為可拯萬民於水火的偉大教主,由是登高一呼,應者雲集,數日裏竟聚集了十萬之眾。爾後其部又迅速蔓延發展,分路出擊,四面開花,連克睦、歙、杭、婺、衢、處等六州五十二縣。一時之間,大宋王朝的東南半壁江山呼啦啦為之傾倒。

方臘為這唾手而得的赫赫戰果和大好局面刺激得興奮不已,鴻鵠之志急劇膨脹,以為華夏大地已經到了改朝換代之時,就自稱聖公,建元永樂,登基即位,封將署官,直欲與大宋分庭抗禮甚至將其一鼓蕩平取而代之了。

消息傳到京城,朝野為之大震。趙佶被迫采取了下罪己詔、撤造作局、廢花石綱、免江南賦等一系列安撫民心的措施,並立罷與金國相約的北伐擊遼行動,遣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令其統領原準備用於北伐的西北二十萬健卒南下去平定叛亂。

聖旨頒下後,蔡京邀童貫至府中敘談。蔡京問童貫此次出征欲以何人為前部先鋒。童貫言其手下頗有幾員大將皆堪重任,正在斟酌中。蔡京搖頭道,現有一個最佳人選,就在童帥眼皮子底下,童帥為何視而不見?童貫問老太師所言者誰人也?蔡京撫須笑道,新近歸順朝廷的宋江宋公明是也。

童貫被猛然提醒,拍案叫絕道,高,實在是高!本帥怎的忘了,現今這裏正窩著一群梁山好漢無用武之地呢。此番出征,正好成全他們了。

兩個巨奸心照不宣地相視大笑。

次日童貫便向趙佶舉薦宋江領先鋒印。他冠冕堂皇地奏道,宋江所部已在京郊整訓月余,兵強馬壯可堪一用。目下正值為國效力之際,正好令其隨同大軍出征,建立一點汗馬功勞,將來論功封賞,便可名正言順也。

自打宋江歸順,朝中的大臣對該將宋江封何官職,該將其部安置何處一直意見不一,未有定論。而讓這些人長期滯留京郊也不是個辦法。趙佶正為此事撓頭,聽了童貫的奏言,覺得是個好主意,當下便欣然照準,而絲毫沒有想到在童貫的這個建議裏,其實包含了極為險惡的用心。

宋江、盧俊義比趙佶敏感得多。他們得到朝廷的旨意後,都覺得有點不大對勁。送走宣旨欽差,兩人即召集吳用、公孫勝、林沖、關勝等,開了一個核心將領會議。與會者皆認為,他們面臨的情況有點復雜。

出征作戰他們不怕,軍人的職責就是打仗,招安以後閑了這些日子,他們甚至還有點心急地盼望,能早日開赴北部邊陲,狠狠教訓一下作為中原宿敵的遼寇,打出一番梁山泊英雄的威風讓朝廷瞧一瞧。然則現在出征的對手並非強虜外賊,而是與梁山泊義軍在接受招安前性質相同的一支農民武裝,這便讓人心理上有點別扭。

更讓人別扭的,是那領兵的統帥正是他們過去在戰場上的死敵童貫。而且這個童貫在招安將成之際,還陰謀向義軍下過毒手。在這樣一個人的麾下出征作戰,不能不引起眾將的警惕和擔憂。因此大家都覺得這種安排裏邊有點名堂,說不定就包藏著朝中那些敵視這支被招安部隊者的禍心。

這便如何是好?

眾人經過嚴肅的討論,得出的結論是,如今既已接受了招安,就必須服從朝廷調遣,拒不出兵是不行的。以童貫為帥是皇上的委任,也不是我們認為不妥就能夠加以變更的。至於這種安排是否別有用心,我們可以懷疑和戒備,卻端不到桌面上去談。所以,這個征不能不出,這個仗不能不打,那個龜兒子童太監的指揮也不能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