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準備(第2/2頁)

家裏諸事順遂,徐平也靜下心來,好好讀書,準備下屆的科舉。國為科舉的時間不定,按說是應該年年舉行的,所以每到年初朝廷都會發一道詔書,今歲權停貢舉,大家就知道推到下年去了。徐平也不知道什麽時候開科,只好預先做著各種準備。

秀秀坐在那裏幻想了好一會,才回過神來,對徐平道:“官人,這夜還早,枯坐著卻是熬人,我去點杯茶來給你吃罷。”

徐平卻喝不過這個時候的茶,對秀秀道:“茶就算了,你去拿點瓜子花生來我們嗑著打發時間。”

花生還是秀秀剛來的時候帶給徐平的,聽了這個建議,立刻高高興興地出去了。

今年莊裏種了接近有二十畝花生,收來的花生米也有五六千斤,除了留種子,徐平大多都讓榨了油,作為莊裏下年的食用油。還有幾百斤,都是挑的好的,留著平時炒了零吃。

自從那晚聽了田四海的話,徐平便就開始留意起一年多季的事來。此時的中原荒地雖然多,但架不住兩季中有一季官府不收賦稅啊,這個利益可就大了。在適宜種植的兩季作物中,徐平首選花生。原因很簡單,這時比不得他前世,沒有化肥工業,兩季作物必須要注意不能爭地力,高產的玉米紅薯土豆之類首先排除。花生屬於豆科作物,有根瘤菌能夠固氮,增加地的肥力,剛好與糧食作物小麥互補,而且這裏的氣候也合適。次選的是大豆,原因與花生差不多,兩者優點相似,除了做食用油,花生可制零食,大豆可做豆腐。但大豆有一樣比不過花生,就是收獲太麻煩,不像花生可以直接用犁子翻出來,容易耽誤農時。再一個備選的是莊裏已經種了好多的苜蓿,俗語雲,一季苜蓿,三年好肥料,但苜蓿不能與過冬作物形成輪作,就有些差了。

正在徐平為下年的農事盤算的時候,秀秀用個盤子端了一盤炒花生進來,放在桌子上,還有一個空盤放在旁邊。

徐平隨手抓起兩粒,扒了扔在嘴裏,手中的花生殼隨手放在桌上。

卻沒注意那邊秀秀一直盯著他看,見他又把花生殼往桌子上放,不高興地道:“官人,你怎麽又把殼到處亂放?我明明在旁邊放了空盤子的!”

徐平不好意思地笑笑,把花生殼拾起放進了空盤子裏。這倒不是徐平不講究,而是因為一直有秀秀在家裏收拾著,徐平也養不成那些小習慣。雖然秀秀說了好幾次,她一個小丫頭的話徐平也不當真。

兩人吃了一會花生,秀秀問道:“官人,我們家的鋪子在京城裏的什麽地方?那裏人多嗎?”

徐平傲然道:“州橋旁邊,汴河岸上!”

徐平心裏也佩服李端懿,竟然能在那個地段拿下一間鋪子來。州橋南北是天街,那可是開封城裏第一繁華的地方,也是大宋甚至是全天下最繁華的地方。在那裏有一間鋪子,別說是賣白糖這種稀缺物品,就是隨便賣個麻辣燙都能成京城裏數得著的員外。

秀秀卻只聽說過汴河,不知道州橋是個什麽所在,問道:“在河邊上,是不是跟我們在鎮上的酒樓位置差不多?不過有座橋,要好一點。”

徐平聽了笑道:“什麽好一點!天上地下!你知道州橋在什麽路上?”

秀秀搖搖頭。

徐平道:“州橋在禦街上!站在橋上,一眼就能看到皇宮的大門!你如果有心,在那裏可以天天看見朝廷裏的大官,不時地還可以看見皇上呢!你想想,這樣的一個地方,天天有多少人圍在那裏!”

秀秀卻有些茫然:“一座橋,還可以見到皇上?”

此時人的心裏,皇上是差不多類似於神明的人物,很多時候甚至比神明更讓人又敬又怕。徐平雖然沒這種心理,卻也能理解此時人的想法。

突然想起過幾天就冬至了,徐平對秀秀道:“你覺得皇帝有多神秘?明天隨我去京城裏,就在店附近住下。等到了冬至那一天,皇上要去進行郊祀大典,正要從州橋那裏過,你也看上一看!”

冬至祭天,群臣都有賞賜,而且還加官晉爵,恩蔭子孫,比過年的時候都實惠,實在是開封城裏最熱鬧的節日。

秀秀聽著徐平的講述,也神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