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大戰將起

明道二年二月十四,庚戌日,春分節氣,徐平剛剛送走石全彬沒幾天,京城關於諒州之戰的加急文書也到了。好巧不巧的是,中書和樞密院的文書同日到達,一起到了徐平手上。

此時中書的正式名稱為中書門下,辦公場所為政事堂,並不是三省制的中書省,始自前唐開元年間,為統一宰相事權而設。五代和宋相沿成習,所以宰相的真正官稱實際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其它都不是真宰相。

樞密院始自五代,起初為宦官掌領的內朝,慢慢演化為外朝統管軍政的部門,掌一國軍政,到宋朝制度完備起來。

在宋初,出於限制宰相權力的考慮,中書和樞密院互不統領,平時的事務也是各管一攤,互不幹涉。由於事務多有交叉,經常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謬誤,比如一個人同時被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任命不同的職務。到了真宗朝,才有了互報的制度,及如果有關系到另一個部門的政務,中書和樞密院向對方提前通報一聲。澶州之戰時為了全力應付戰事,向敏中以參知政事權同發遣樞密院事,以此為開端,景德年間形成兩府“聚廳”制度,即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定期一起辦公。“互報”和“聚廳”是真宗時兩府的協調機制,使政務暢通。

真宗朝後,劉太後當政時期,初期依然延續真宗時的制度,後來隨著掌樞密院的張耆權勢日漲,前兩年首先取消了“聚廳”,從去年開始,連平常的“互報”也名存實亡了,實際上兩府又恢復了各自為政的狀態。

徐平拿在手裏的中書和樞密院的公文,就是這種背景下,互相矛盾各自為政的奇怪的東西。

樞密院依然堅持先前的意見,嚴厲批評徐平在邊境擅動刀兵,不過廣源州和諒州的戰事已經結束,徐平大獲全勝,也就既往不咎。惟鄭重警告日後要務守安靜,不得再起邊釁,同時要求尋訪儂存福後人,善加撫恤,如有必要送京城面聖,穩定其族人為大宋效力。

中書則完全相反,對徐平的戰績大加贊揚,同時要求他接受先前的特旨冊封,加官晉爵。還要求徐平針對現在邕州的局勢,提出自己對日後規劃治理的意見,尤其是關於蔗糖務的發展,以及蔗糖務和地方關系的意見。

蔗糖務屬於三司,但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地方治權,這與邕州地方是沖突的,從長遠來看必須解決。此時也有場務有獨立的治權,比如一些錢監,一些大的鐵監鹽監之類,但面積都很小,像蔗糖務這樣覆蓋數縣,人口和財力都不下於上州的場務是沒有的,今後的發展要有規範。

徐平拿著這兩份公文哭笑不得,頗有些無所適從的感覺。

樞密院那裏明顯是賭著氣,自己的規劃被徐平狠狠煽了耳光,這口氣無論如何上咽不下去的。但從組織上,徐平是中書門下所管,輪不到樞密院出面指手畫腳,只好從事權上對徐平予以限制。邊事歸樞密院,他們說是要邊境安靜就要安靜,說要打仗就要打仗,這點徐平必須遵從。

至於中書那裏就比較簡單了,打勝仗是一個方面,擴大地方,而且是擴大的能種甘蔗的地方又是另一方面。隨著白糖在全國的普及,供應量的增加,降價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三司急需增加白糖產銷量來平衡這個矛盾。

專賣品一般來說有兩個性質,一是變相的人頭稅,比如鹽的專賣,再一個就是奢侈品稅,比如酒的專賣。而茶和白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既不同於酒的稅率不敢怎麽折騰,稅的總額一般固定,也不同於鹽的銷量大致固定,加價就能增加稅收額,但會禍及民生。茶和糖的稅收總額有彈性,單價和銷量都對稅收總額有影響,銷量越大單價越低於國於民都是好事。

在邕州這裏做了這麽多年地方官,又主管蔗糖務,徐平對專賣的本質也有了一些了解。如果作為稅,這個數值是有上限的,比如在他的前世,煙草專賣銷售額大致占中央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這個年代各種專賣雜七雜八加起來最多也只能占到三司收入的三分之一強,再多就民不聊生了。而在這些專賣品中,白糖這種有彈性的物品占的比例越大,三司的壓力越小。

白糖確實是財富,但絕對沒有現在紙面上的數字那麽值錢,徐平的功績不是向三司提供了這麽多錢,而是提供了白糖這樣一種優質的斂稅手段。作為多年與三司關系密切的地方官,徐平早已有了這種自覺,知道自己在整個帝國的財政系統中的分量,有幾斤幾兩,已經過了會自我膨脹的愣頭青的階段了。

三司主管全國財政,在中書門下的各部門中最重要,中書的意見自然會向三司傾斜。真正說起來,徐平打勝仗是次要的,擴大蔗糖務才是最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