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2/2頁)

把這些關系理清楚,徐平出了一口氣。剩下的幾個月時間,看來自己的精力要放在蔗糖務上,盡快把甘蔗地擴展到門州和諒州去。只要交趾認清了現實,不再到諒州來糾纏,徐平也懶得再跟他們較勁了。

升龍府,交趾王宮偏殿。

李佛瑪坐在王位上,面色陰沉,看著前面站著的黎奉曉和李仁義,以及李仁義身後的李明信,冷冷地道:“諒州戰事如何,黎將軍在這裏,你仔仔細細說與他聽,莫要隱藏!”

李明信只覺得腿肚子發抖,顫顫巍巍地答道:“小的遵旨。”

李佛瑪生於宋真宗鹹平三年,此時三十四歲,正是春秋鼎盛的年紀,可不是人老昏庸的帝王那樣好糊弄。自二十出頭,李佛瑪作為主將討伐峰州、演州和七源州,大小戰事連戰連捷,包括與兄弟爭王位的戰爭,還從沒有失敗過。

直到派兵出擊諒州,本以為也是十拿九穩,對大宋朝廷的估計也沒有錯誤,他們還是求安定的,並不想擴大戰事。萬萬沒想到,被徐平這個邊疆小官狠狠咬了一口,一萬精兵,近萬土兵全軍覆沒,就逃回個最沒用的李明信。

作為帝王,而且是可以算得上英明的帝王,李佛瑪還不至於意氣用事,非要與一個大宋的邊官爭個高下。但諒州真地不能丟,他這個交趾王還想做下去,還想做大宋南邊的小霸主,諒州就必須在自己手裏。

李明信磕磕絆絆,可算是把諒州的事情說了個大概。占時他本來就遠遠在後邊,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一個勁的渲染宋軍石砲厲害,山坡上的各種礌石和大火,至於最要命的谷中布置,卻一無所知。

李佛瑪早已聽過幾次,聽他講完,轉頭看著黎奉曉道:“將軍,你覺得如何?如果出擊諒州,有幾成勝算?”

黎奉曉皺著眉頭道:“若說只是石砲,倒也不難對付。最要命的地方在於宋軍根本不出擊,而谷中布置我們又一無所知,這卻難辦。”

李佛瑪道:“我已著人探聽過了,在谷中宋軍建了兩道土墻,與城墻差相仿佛,他們的兵士就是借助土墻用強弓硬弩傷人。”

黎奉曉搖頭道:“僅僅如此?陳常吉隨我多年,經了多少惡戰,僅僅兩道土墻就能讓他一萬多人全軍覆沒,這種話為臣無論如何也是不信的!”

李明信最怕爭論起陳常吉的死因,把自己牽扯進去,急忙道:“將軍切莫小看了兩道土墻,宋軍數千強弩,一人發兩三枝箭一萬多兵也沒了!”

黎奉曉看著李明信,面對譏諷:“你說得好輕松!數千強弩,你以為弩手是個人就能做嗎?我軍中還有宋軍的弩,要不你拉開給我看看?不要說黑漆弩這種蹶張弩,就是跳蹬弩這種不需大力的臂張弩,你能拉開,我這統兵將軍給你做如何?諒州失利,你脫不了幹系,還敢在聖上面前滿口胡言!”

李仁義咳嗽一聲:“將軍,今天是說諒州宋軍的守備,你怎麽又說得遠了?半天沒了一萬多強兵,總得有個原因,明信也只是合理推測。”

黎奉曉冷哼一聲:“軍中用弩,不說開弩的非要天生神力不可,戰陣上還要有發弩人、進弩人和張弩人,你們以為是拿著軟弓射野兔嗎?口口聲聲說諒州只有宋軍六千廂軍,可按你們的說法,只怕要有六萬人不止!”

李佛瑪沉著臉,並沒有阻止黎奉曉。他也是多次帶兵的人,當然知道黎奉曉說的是實話,但現在的情報確實是那裏只有六千廂軍,自己也糊塗。

黎奉曉提高聲音道:“兵法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現在連諒州到底有多少宋軍都搞不清楚,談何戰而勝之!”

李佛瑪嘆了口氣:“將軍說得不錯,但時間不等人啊。現在已是二月,再過兩三個月就到雨季了,雨季行軍更是兵家大忌。我們不能在這兩三個月裏收回諒州,就必須等到下年。”

“怎麽等得?”李佛瑪滿面愁容。“前次那個陳公永帶著族人奔宋,結果沒有攔下來,現在北邊到處人心動蕩。這也還罷了,我們能夠出兵彈壓,但哀牢又不安分,招納土官,侵占土地,他們可不像大宋一樣還有顧慮。真要等到下年,富良江以北只怕就不是我們交趾所有了。”

(備注一:哀牢是現在老撾一帶的地方政權,與交趾多有攻伐。

備注二:中書和樞密院在真宗中後期是聚廳議事的,但在劉太後當政的時期到慶歷年間與西夏作戰時宰相兼掌樞密這段時間之間是空白,肯定有一段時間是分開的,但不清楚過程,與張耆有關是小說家言,讀者莫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