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因地制宜(第2/2頁)

中國建國初期開發東北時的馬耕,是建立在新培育的挽馬基礎上的。沒有那些雜交出來的挽馬,哪怕家家戶戶養上幾十匹也是白搭,中國的馬幹不了牛的活。

現在這個年代,就是從歐洲引重型馬進來,徐也等不及培育出堪用的重挽馬。那樣的時間是以百年計的,哪裏能夠等得起?做事情自然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來。

這裏制出來的馬車,賣的時候同時配備套具,長套短套各一副。而賣耕犁的時候,也用時配備長短套,與馬車不同的是那種套具是牛用的。牛和長套既可以用來耕地,也可以用來拉車,短套則就是駕車用,與普通的牛車套具基本相同。

其實與車比起來,這些套具的效果更大,是徐平利用自己前世多年在農村跑來跑去的見識,進行改良的。只是套具不顯眼,沒有引起別人的重視而已。

重定五等戶,馬、驢、騾、牛和駱駝等等役畜都不再算進戶等資產裏面,必然會刺激民間多養。有了更多數量的役畜,再加上新式的便宜車輛,便於社會的交通往來和商品流通,商品流通能力的增強,再反過來刺激商品經濟的發展。

徐平一切努力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商品經濟在這個時代發展起來。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便會促進生產力前進,會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到那個時候,哪怕就是減稅,官府收到手裏的錢糧也會有巨大的增長,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