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銀行(下)

以前是老覺得手中的錢不夠用,想盡辦法去征收,徐平真想出辦法生錢了,又擔心手裏的錢花不出去,不能生出利息來。這種考慮徐平能夠理解,國債也是債,用的錢是借出來的,借了錢就要想辦法賺錢來還,不然就面臨一年經費比一年少的局面。

見在座的不少人同意程琳的疑慮,徐平笑著道:“其實天下需要花錢的地方眾多,只是官府手裏的錢有數,做不來罷了。比如天下道路、橋梁,年久失修的不知道有多少,更不要說很多地方原本就無路。用橋道廂軍去修,是官和民一起出錢,一起得利,日後的維護還是要廂軍來做。如果以橋道廂軍一部成立公司,修橋鋪路貸款,路修好後以收到的稅算還款,又有什麽不行呢?不獨道路橋梁,運河碼頭一樣可以如此。其他如酒務酒樓,是不是可以照此辦理?再比如三司的場務,如紡織棉布的,制農具的,制各種雜物的,現在都是三司統一撥錢統一作賬,是不是也可以作為公司?只要這些做起來,民間一樣也可以隨著出現賺錢的人群,如藤羅附樹,帶起來民間的公司也是可以的。”

產業可以培植,就跟栽樹一樣,等到出現樹林,新的生態圈也就出現了。

陳執中聽了卻不由皺眉頭:“現在三司所用的錢,不少來自鋪子和這些新場務,讓他們成立公司,將來三司不是無錢可用?”

徐平道:“大參過慮了,即使成立公司,三司也是東家,賺來的錢當然是東家管著。民間的商鋪現在不是好多都是如此?幾家合夥出錢做生意,甚至有好多出錢的人根本不管鋪子,只等著分利息。三司一樣可以照此辦理,賬目管理明白就是。”

民間的工商業,類似於後世的股份制形式的已經有不少,只是沒有成文法律,把這種經營形式固定下來就是。大家都是做過地方官的,對此並不陌生,所以徐平提出這些,倒沒有人有異議。不過以前官方的產業,最常見的是撲買制,不管承包人經營的好壞,官方的收益是優先要保證的。徐平現在提出用這種形式,相當於把經營的風險由官方承擔了下來,雖然獲益也會多,但有風險官員就不願意。

討論了一會,終究現在三司的省主是徐平,還是尊重了他的意見,先試行一段時間看看效果。如果風險太大,收益不大,還是要另想辦法。

這些產業如果滿足了資金和市場的條件,會發展得有多快,發展到多大的規模,在座的除了徐平並沒有概念,對徐平所說還是有些不放心。徐平的心裏是有數的,開封城裏他任鹽鐵副使時建的新場務,發展的速度並不快,短短時間,規模上被洛陽城裏新發展起來的制衣產業遠遠超過。經營目的不明確,各方面都邁不開步子,擴張也沒有動力。

不說別的,那幾個新場務隨便拎出一個來,比如搪瓷產業,市場的空間就不知道有多大。誰家不用盆?洗臉要用,洗衣服要用,和面做飯還要用,現在常見的木盆瓷盆不說不結實且笨重,成本還比搪瓷盆高多了。三司鋪子的市場渠道鋪開,這一個產業就可以創造出無數利潤。各種產業雜七雜八的加起來,不會比京西路的棉布產業規模小。

只要理順了經濟系統,就只有銀行裏的錢不夠貸的,哪裏會貸不出去?

見眾人無異議,徐平又道:“這銀行不能只有三司左藏庫一家,不然一心二用,終究做不好事情。而且容易造成官私不分,各處衙門都向那裏伸手,最後成一團亂麻。除了左藏庫為本設立的銀行之外,再設一家專門為各衙門貸款的銀行,就以稅賦作本。這銀行主要貸款給衙門,自然利息就稍微低一些,但每年的稅收上來,一樣是要還本付息的。而且修造道路橋梁等等,本錢都可以從這裏出,利息雖低,但收入卻穩定。”

這是政策性銀行,把官方的借貸從商業銀行中單獨出來,利於管理。而且重大的公益性建造項目,回款周期長,商業銀有其他選擇的時候,也不喜歡放貸。當然這種銀行,贏利要求也就不能跟商業銀行一樣,以服務官方政策為主。

“第三家銀行,應該是由三司和內藏庫各出一部分本錢,仿第一家銀行例,得利之後由三司和內庫來分。”說到這裏,徐平捧笏向趙禎行禮,“只是不知道陛下願意拿出多少本錢,內藏出的本錢多,得利之後分得也多。”

趙禎就知道徐平最後肯定會把主意打到自己的內藏庫上來,幾任三司使,就沒有人不動這種腦筋。當然真正做成的,只有丁謂。那時真宗東封西祀搞得沒錢了,也不得不由著丁謂,讓他在太宗之後再次掌握了內藏庫的賬本。而且還限定只有丁謂一個人知道,其他人哪怕就是當朝宰相,也不許知道內藏庫的出入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