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黨項投宋的人

年剛剛過去,樞密副使李咨去世,輟朝數日,贈尚書右仆射,謚號憲成。

隨著李咨的故去,樞密院進行了一些小變動。張士遜由樞密使改為知樞密院事,王德用、盛度和韓億為同知樞密院事。緊接著,又補前兩年被呂夷簡排擠出京的原禦史丞杜衍回京任同知樞密院事,排位在王德用之後,其他人之上。

宰執的地位排序,是宰相在前,樞密使居其次,知樞密院事再其次,然後才是參知政事,之後是樞密副使,再然後才輪到同知樞密院事,簽署之類排在最後面。

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都是樞密院的長官,職權相同,但地位有高低,在此之前一般輪流使用。這一次改動,雖然人員和官職變動不大,但樞密院的地位比中書降低了。

自新政開始,朝廷手裏有了錢,諸般政事推進得相當順利。與之相比,去年軍隊出了太多問題,這種變動體現了皇帝和朝廷對樞密院前一段時間所作所為的不滿。

此時大宋上下歌舞升平,一片繁華景象。立國這麽多年,到現在才真正做到了用度不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都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政事堂終於開始習慣,不再天天愁著怎麽斂財,而是開始想著減稅,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逐一刪減合並。徐平這兩年一直說的花錢財政,到了現在才算是被慢慢接受了。

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自古以來,官府都是靠著皇糧國稅過日子,只有從下面向上收的事情,哪有向下面發錢的道理?可徐平就是把這種夢想變成了現實。錢監用紙就印出錢來,以三司為首的各個衙門想的就是把這印出來的錢花出去,很多官員想想就覺得神奇。

危機往往都是在盛世時埋下種子,越是這種時候越是不能放松。跟別人不一樣,徐平並不敢放松,一心想著要把現在已經證明了的好政策固定下來,制度化,形成法律。從過了年之後,他便帶著三司的人整理這兩年的政策,事無巨細,上到詳定敕令所裏。

敕令所名義上的任務是整理詔敕,進行刪減合並,把整理後的詔敕編輯成冊。實際上這是立法機構,除了整理出來的敕令,還會對這些敕令進行解釋,合起來才是法條。換句話說,原來的敕令有可能只是個由頭,真正的意圖是在那些解釋裏。

一州一縣的編敕是由地方長官主持,三司因為牽連極廣,雖然編的是一司的敕令,還是要由宰執掛名提舉。陳執中和韓億兩人提舉管勾,實際上他們只是掌握大的方向,具體做事要靠徐平帶著三司的人去辦,最後由兩位提舉審查而已。

從宋太祖開始,為了防止子孫不肖把國事搞壞,一向注重制度的建設。理論上說,宋朝的政事要求一事一制,凡事皆有制度,沒有制度則用成例,如果連成例都沒有,則由朝廷集議。這種情況下編敕極為重要,一旦制度確立起來,便就形成了政事規範。

新政徐平自己也是邊做邊試,成功了之後把制度確立起來,才算告一段落。

去年閏年,今年的春天來得格外早,未出正月,陽光照在身上就暖洋洋的。徐平出了敕令所,伸了個懶腰,擡頭眯著眼打個噴嚏,覺得格外舒爽。

有徐平在,三司衙門的档案整理工作比其他衙門都出色,整理敕令並不麻煩。而且日常徐平跟屬下官員經常討論,在三司內部已經形成了共同認識,對敕令的解釋也並沒有什麽爭議,整個編敕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相當順利。當年呂夷簡編《中書條例》,完成之後曾自豪地說,有了此書,雖一庸人也可為宰相。徐平希望這次三司編敕完成,自己也可以這樣對人說,有了這些法令,雖一書呆子來做三司使,照樣也可讓天下用度不缺。

慢慢溜達回自己的長官廳,在案後坐下,讓公吏上了茶來,徐平舒舒服服地喝了一大口,隨手拿起案上的朝報觀看。看了幾眼,突然睜大了眼睛,愣愣地看了一會,一口茶就噴了出來。這突如其來把一邊的公吏嚇了一跳,急忙請罪,上來收拾。

把茶放下,徐平指著朝報問道:“這是什麽時候送來的?怎麽不早些給我看?”

公吏道:“省主,您到敕令所的時候,進奏院才剛剛把朝報送來。因為未得吩咐,小的沒有急時拿給省主,是小的錯,以後記住了。”

徐平一揮手:“罷了,既然是剛剛送來,便不是你的錯。”

說完,徐平把朝報拿在手裏,站起身來,在官廳裏轉來轉去。思前想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徐平嘆了一口氣:“嫌我一個三司使管樞密院的事情,操心的事情多,若是沒有這些亂七糟讓人看不下去的事情,哪個願管?唉,還是要管一次。”

說完,回到案後,提起筆來寫了奏章。要交給公吏送去的時候,又收了回來,想了想道:“算了,還是我到大內走一趟,此次只怕不面奏要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