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多爭堂除(第2/2頁)

常調官,因為是照本宣科,按照年資循例而進,直授還是待闕,審官院和流內銓的公吏有太多的操作空間。鑒於弊端不斷,這個年代與管中下層武官的三班院一起,都采用了指射的方式。每有闕額,便揭榜出來,貼於衙門門口,由待闕的官員指射。即待闕的官員看中了哪個職位,同時符合榜上的任職資格,便準備好自己的官告和出身文字,自己去審官院、流內銓和三班院,說我要做這個官。三個衙門收了官員資料,進行比較,從符合任職資格又願意去擔任這個職位的待闕官員中選最合適的那一個。

以西北新設郡縣的艱苦條件,如果州縣官作為常調官讓官員指射,結果可想而知。一個不好,就面臨以前嶺南官職的尷尬,有的職位在衙門口貼了數年,甚至誇張的到二三十年,就是沒有人去做這個官。進行指射的職位,又不能硬派官員去,只好由當地的路級官員從當地征辟,以權攝官的名義任職。落到這種待遇,徐平的很多政策就推行不下去了。

指射並不能完全防止公吏舞弊,一種慣常的做法就是在任職資格上做文章。這個職位要特殊的資歷,比如做過多少年監當官,又做過多少年的親民官,各任職多少年,不是掌握待闕官員資料的人,想不到京城裏面可能就只有一個人符合資格。這職位也就自然而然不著痕跡的,落到了那個給主事公吏送禮的人手中。當年桑懌回京城改官,被三班院的公吏索賄,便就是這個道理。桑懌一氣之下到了邕州,便是因為邕州的那些職位,掛在三班院衙門口多年,根本沒有人指射,桑懌不需要再受人的閑氣。

徐平現在的地位,在朝中也就是低於李迪和呂夷簡,連副相晏殊都不能壓他一頭。但一日不入政事堂,他就不能決定哪些是堂除,哪些是常調,不能給西北新設的郡縣官員足夠的政治政遇。不能吸引到人才來,自己這兩年的努力就前途未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