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亮劍

歷史上的嶽飛之冤,在宋朝不明不白。孝宗當政之後立即為嶽飛平反,但卻沒有追究秦檜,也沒有追究他的那一大群幫兇。作為戰績最突出的中興大將,平反之後又過了十幾年才追贈嶽飛“武穆”,再過幾十年才追封鄂王,南宋將亡,才改謚“忠武”。而其他的幾位中興大將,大多可是活著的時候就封王了。

如果說孝宗有一個孝字,子不言父過,只為嶽飛平反說得過去,那麽後邊的皇帝,再這樣遮遮掩掩就說不過去了。嶽飛之冤,只推給一兩個人,只怕是講不通的。

徐平不知道當時具體是個什麽形勢,每個人是個什麽立場,什麽想法,他也沒有能力去推測那些人為什麽這樣做。但是當他自己處在類似位置,只要把前世那些浮光掠影、零零碎碎的印象拼湊起來就夠了。

嶽飛被殺之前,先是被解了兵權。這不是針對嶽飛一個人,而是針對幾位統兵大將一起進行的。諸大將解兵權,入西府為樞密副使,這是沿自宋徽宗時候的做法。但是到嶽飛被殺的時候,真正完全解除兵權的大將,卻只有嶽飛和韓世忠兩人。而巧合的是,最先要殺的就是韓世忠,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改成了嶽飛。

韓世忠和嶽飛有什麽共同點?手下的部隊戰力最強,兩人戰功最多,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立場。韓世忠和嶽飛,是當時統兵大將裏最堅定的主戰派,反對議和。那麽是不是贊成議和的官員就沒有事了呢?顯然不是。

當時朝中不管文臣還是武將,是分成了三派:主戰派、議和派和投降派。趙鼎等人也是同意議和的,不過不是向金投降,而是暫時妥協,積蓄實力之後再北伐收復失地,這一派是主和派,以趙鼎和李光為代表。加上以張浚為代表的堅決主戰派,對面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在朝中完全處於劣勢。這個劣勢大到哪怕就是加上趙構全力支持,也無法改變。

就是在這種局勢之下,秦檜敢悍然向能力最強的兩位將領下手。當殺韓世忠遇到了阻力,立即轉向嶽飛,構陷入獄,很快害死。

宋朝不殺大臣,這個大臣不只是指文臣,同樣包括高級武將。要殺嶽飛,秦檜要沖破制度束縛,要面對可能奮起反抗的嶽飛舊部,要頂住勢力遠強於他的主戰、議和兩派,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就是這種不可能,秦檜輕而易舉地做到了。

區區一檜何能?逢其欲。笑話,秦檜何能,殺不了嶽飛,那麽被金兵一嚇就不能人事成了半太監的趙構又何能?敢沖破這麽多阻礙,清光了大半個朝廷,頂住當時戰力第二的另一位前統兵大將的壓力,就膽敢不顧一切地置嶽飛於死地。趙構有這個勇氣,有這個魄力,南宋就不會是那種局面,就不會是那種窩囊樣子了。他就不用在殺了嶽飛之後,一二十年裏讓秦檜為所欲為,兩人相見的時候還要在靴裏藏匕首防身了。能夠這樣做,只有一個原因,秦檜的背後有刀把子在支持。

嶽飛之死,說穿了無非是重演了一遍五代故事,軍頭們用刀,再一次鏟除異己,以刀為後盾清理了一遍朝廷。只不過這一次軍頭們沒有親自上場,而是勾結了一個投降派的漢奸而已。沒有後面軍頭們的支持,那才是區區一檜何能,逢趙構的欲算個屁。

嶽飛是統兵大將,但他可不是軍頭,他是當時最忠心於朝廷,最聽朝廷話的將領。韓世忠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純粹的軍頭,他的軍隊與其他幾軍比起來更聽朝廷的話。

當解了不是軍頭的嶽飛和韓世忠的統兵權,兵權在誰手裏?張俊、楊沂中而已。沒有他們兩個人的支持,秦松敢那麽無所顧忌,在原統率部隊戰力最強、最能打的兩位大將中殺來殺去,敢把朝廷中反對的官員清理一空,就是個笑話。

說趙構因為忌憚嶽飛兵力太強,威脅皇位,一心要殺他,純粹發散思維。不說那個時候嶽飛解了兵權,嶽飛亡後,嶽家軍的統兵官根本就沒動。除了王貴等極少數的人被略施薄懲,嶽家軍統兵武將還是做著原來的官,管著原來的兵。副職牛臯接替嶽飛,執掌嶽家軍多年,秦檜害他也是暗中下手。真是忌憚嶽家軍,趙構和秦檜多白癡才會這樣做。

嶽飛死後,為他喊冤,甚至把命搭上的,恰恰是他軍中的文人幕僚。嶽飛之後的嶽家軍,跟嶽飛在時最大的區別,就是嶽飛請入軍中的那些文人幕僚被清理一空。

至於扯到文臣武將之爭的,就是睜眼說瞎話。嶽飛一案牽連到的武將極少,就是嶽家軍中都沒有幾個,反倒是朝中反對投降的文臣被秦檜借嶽飛案清掃一空。

徐平現在手握重兵,為帥一方,最危險的不是趙禎覺得他會威脅皇位,也不是朝中宰執要打壓他。最危險的,恰恰與嶽飛當年一樣,他的隴右五軍是朝廷的兵,是最聽朝廷的話,最能打的軍隊。這支軍隊,直接威脅到了三衙大大小小的軍頭。不是奪軍頭的權搶他們的地位那麽簡單,而是直接威脅到了三衙的根基,軍隊不再是軍頭的私兵了。聽朝廷的話,三衙軍頭才可以沒有顧忌,找到機會把徐平砍了就砍了,有人不服那便就一起處理了就是。朝中諸位宰執能夠掌控朝政?李迪、呂夷簡比歷史上的張浚、趙鼎、李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