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2/3頁)

軍中制度健全了之後,也就無所謂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問題,那本就是制度缺失的表現。任期制的流官有其優越性,遠比以各種手段控制將領本人更加有效,也更容易接受。

各部經過半年的整編之後,由王凱和折繼閔的平塞軍代替劉兼濟和張昇的清朔軍。清朔軍調往蘭州,監視河湟的唃廝啰,並配合河西數郡的軍事行動。

黨項原來在河西地區的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和黑水監軍司,統一設為甘肅路,秦鳳路的韓琦調任為甘肅路經略使。種世衡和劉平的靜戎軍、田況和石元孫的清衛軍調往甘肅路,配合經略司的軍事行動。甘肅路是名義上的國內地區,作戰以設的都巡檢司為主,兩軍只是進行配合,故並沒有主帥,韓琦也不是用兵的帥臣。

此時的甘肅路,有的地方依然是黨項的殘余勢力,有的地方舊勢力把黨項人趕跑,重新控制了地方,非常混亂。黨項被滅之後,寄居唃廝啰之下的廝鐸督帶了一兩萬蕃落返回涼州,駐仁多泉城,欲重新奪回涼州。如果不是懾於宋軍這幾年的兵威,唃廝啰也有意北上占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周邊各勢力對於一片空白的河西地區,無不虎視眈眈,最西邊的沙州已經與回鶻發生了戰事。

與契丹的戰事結束,宋軍的戰略方向轉向了西域,首先就是要平定河西數郡。在秦鳳路待了一年多,韓琦是到那裏去的合適人選,徐平在秦州做的事情,他可以搬到河西去。

這是經略西域的好時候,包括草原,包括西邊,包括沒落的吐蕃,周邊都沒有強盛的大勢力。內部諸勢力爭鬥不斷,宋軍只要後勤跟得上,進入那裏並不會遇到激烈抵抗。歷史上耶律大石帶著契丹殘部,都能在那裏打出一個西遼來,宋軍不會更差。

更加重要的是,隨著喀喇汗國的擴張,西域的佛國渴望得到中原王朝的保護。遙遠的中原曾經是他們文化的根,與對西來勢力的恐懼相比,他們更加願意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懷抱。歷史上正是在這幾年,沙州被西來勢力攻破,滅佛隨著而來,大量經典被當地勢力封到了佛洞裏,成為了後世的敦煌藏經洞。

現在的西域沒有使用大軍的地方,一軍兵力足以滅國,靜戎和清衛兩軍,就是那一帶最強大的兵力了。更重要的是經略司轄下的巡檢司廂軍,平定叛亂,維護地方,主要是靠他們。大戰可能沒有,小戰必然數不勝數,這個時候使用正規禁軍得不償失。

此時在整個西北地區,宋朝的正規軍是由隴右諸軍擴充來的七軍,為寧朔、清朔、橫塞、靜戎、清衛、清塞、平塞,都是三衙禁軍廢棄不用的軍號,滿編約二十五萬人。

這個系統之外的正規軍,只有王信所部的原鄜延路禁軍數萬人。他們會被打散,揀選之後補入其他各軍,選剩的為廂軍,進入各路都巡檢司。至於王信本人,會調回京城,為管軍大將,在三衙供職。這後的西北,禁軍就由原隴右諸軍班底消化,實行整編。

這是徐平用他前世的知識,慢慢摸索出來的辦法,最終形成了禁軍和地方廂軍徹底分開的制度。兩軍各自有作戰任務,從根本上就不同,制度上當然也不同。

作為正規軍,禁軍以重兵集團為單位,戰鬥力遠非巡檢司可比,軍隊的裝備和將士的待遇,也與地方廂軍有明顯區別。以後禁軍就是軍職,巡檢司為兵職,兩者無交集。廂軍則以地方治安為主要任務,依然受地方官管轄,其裝備和兵力都受到限制。

禁軍與地方完全割裂,地方官不再有指揮禁軍的權力,禁軍也不再幹涉地方事務,其補給完全由樞密院派轉運使負責,不再依賴地方。遇有戰事,則設都護府,臨時指派帥臣。

軍職仿地方州縣官之制,實行流官制度和任期制度,把軍權徹底收到中央朝廷。軍職同時設除役年限,除役的軍職可入巡檢司,巡檢司的將校一般從軍職轉任。

與此相對應,禁軍會有完善的制度和組織,以及自己的軍官培訓體系,成為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軍隊。禁軍的人事權和財權收歸樞密院和皇帝,各級統兵官不再管人和錢,只負責具體的軍政事務。作戰、訓練、後勤、裝備等一應軍隊的具體事務,以後由樞密院統一安排,設置專門衙門,並配置專業人員。

權力體系,無非是條和塊,軍隊難管與地方坐大差不多的道理。從上到下條的制度和組織缺失,必然導致下層塊的權力膨脹。把條的制度建立起來,下面塊的權力就受到了制約,再與地方割裂,不管是藩鎮,還是軍隊統兵官,都失去了作亂的基礎。

自到秦州,徐平來西北的三年時間,就做了這樣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斬了元昊,滅了黨項,第二件事就是初步理出禁軍從上到下的條的組織和制度。以後的軍改,就是加強條的制度和管理,逐漸把軍權從統兵官手中收到中央朝廷手中。這樣的改革,其實與大宋建立之初的收地方之權、廢藩鎮是一回事,只是對象不一樣罷了。正是因為如此,他的想法才容易被趙禎和樞密院接受,因為同樣的改革在地方已經有成功的經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