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理通事順

意識形態別內外,確定對內對外各自的態度和行事原則。對內首先明確,這個政權是誰的政權?是所有人的政權,還是某一部分人,某一家,某一個人的政權,這是政權合法性的來源。承認天命,天子是代天而牧民,合法性來自於天,就是一個人的政權。不承認天命,則就是公天下還是私天下,私天下又分一人之天下還是一姓之永祀。

“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就是一人之天下,我做皇帝,是因為我能打。所以當有人比你能打的時候,生死認命。統治者可以認命,百姓怎麽認命,亂世不可長久。

一姓之永祀,家天下,表現出來就是封建。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的時代,是要分封同姓的。同姓封國,是出於家的一員,異姓封國則為客。周對天下分封建國,同姓和客是分得很清楚的,即二王三恪之制。客為賓,待之以賓禮而非臣禮。異姓以功封國,是不再視為自己之臣,而是待之以賓。一字並肩王,在家天下的時代是有可能出現的。

禮制是意識形態外化的一部分,抹掉意識形態,禮制就莫名其妙,讓人不明所以。

後人看周的分封,雖然被秦所滅,但依然還是華夏,認為分封有利於延續文明,古人是不會這麽看的。秦為周之客,而周亡於秦,站在周的立場上就是被外人亡了。漢朝不許異姓封王,就是鑒於這樣的教訓。同姓封國,又出現了七國之亂,漢武帝別尋出路,從天命取來了政權合法性。天命帶有公天下的一面,只是以天命授給一個人,在這個體系內天下依然是公器,不能市以私恩。天命之下的私天下意識形態,才是終結封建的原因。

大一統的政權,意識形態只能是一人之天下或者公天下,這是中國封建時代至秦而止的內在原因。只有家天下,才會分封,這是意識形態表現出來的政治原則。明朝分封,是從公天下回到了家天下,皇帝之下也是有臣有客。明朝嚴格說不是大一統的政權,其疆土內有封國,只是把封國弱化抗拒不了統一,是部分封建。

同樣面臨國破家亡,南明對於擁戴誰當皇帝爭得一塌糊塗,南宋隨便拉一個姓趙的就可以當皇帝。因為明朝是家天下,官員有家臣的性質,不會像宋朝官員那麽隨便。

明亡於內憂外患,被清所代。清朝是夾雜著對滿族人內部的原始公天下,和繼承自明的家天下,又承接了大一統的大雜燴政權。表現出來,就是濃厚的奴隸制遺風。這個政權的合法性是非常脆弱的,對意識形態的討論,必然非常忌諱。王朝興替,被扔到了垃圾堆裏的天命、五德終始之說,不得不被撿了出來。

之所以會出現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來劃分歐洲的白人興起前的時代,是因為歐洲的羅馬亡了。羅馬亡了,歐洲的公天下、私天下這樣的脈絡就斷了。入侵的蠻人,是從部落制進入家天下的,工業革命興起之後,從家天下進入了公天下,幾乎沒有出現私天下的歷史階段。換句話說,歐洲沒有大一統的意識形態基礎。公天下了,便有大一統的意識形態基礎。有了這個意識形態基礎,就有統一戰爭的外在需求,有結成歐盟求統一的行動。

把唐宋連起來,看作一個整體,才能看出來,蒙古滅宋,中原文明到那時斷了。蒙古滅宋幾乎是相當於羅馬被蠻族所滅,只是中原文明頑強,又爬了起來而已。

意識形態會外化為政治結構,形成制度舉措,並有一系列的政治原則。

儒、墨、道、法,先秦諸子,主要是集中在政治結構的層次,涉及到意識形態的地方不多。把他們的理論分別,當成意識形態的分岐,歷史就會成為一團亂麻。

中國傳統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劃分是公天下、家天下、私天下,治亂循環,是在這個結構之內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及以後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這種劃分包容不了中國的歷史,套到中國來,就無論如何解釋不了秦之後的歷史時期。反過來,中國對天下屬於誰的意識形態,是可以包容掉把歷史劃分出的那些時期的。

對歷史進程的劃分,是歐洲人根據自己的歷史來的,並不是必然的歷史規律。從他們的這種劃分上,會推出共產主義這個大同之世,是因為公、家、私、公、家、私的中國歷史,和歐洲的公、家、公對上了,大家在人類的理想之世上殊途同歸。

意識形態是對歷史和現實的看法,並以此而來的對未來的展望,如果社會基礎出現了眾大轉變,意識形態的內容也會出現重大的轉變。

這種泊來的意識形態和中國歷史的不和諧,徐平前世可以不當一回事,到了真身臨其境了,做宰相了,還當成理所當然把現實向裏面套,他多大的心敢接拜相詔書。就像前世他作為一個小公務員,講傳統文化有人就拿著《弟子規》這種連村秀才都不屑一顧的東西出來講,他可以當一個笑話一笑置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已。自己治國理政了,那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傳統文化是先秦諸子,以及後世於其上生發的傳、注,再加上各種政論文章,整個一大套的理論系統。通了,才有資格來做這個宰相。不通,皇帝問政一問三不知,前言不搭後語,皇帝不會信,百官也不會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