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位極人臣(第2/3頁)

做得不好是因為這個體制那個體制,都是有惑不解,疑心生暗鬼後請出來鎮心中之鬼的神。道理通則一切皆通,剩下的能力,就是怎麽修德,怎麽讓政權應民心的問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看見了道,把道貫之以理,就是天地文明中的政治。人生於世必有欲,有欲是正常的。喜歡錢,喜歡美女,喜歡過得舒服,都是道之德,沒有什麽欲望是不道德的。說有的想法不道德,是政治中失去了道理,強行改變人性。

政權是陽,人心是陰,陰陽相合為合理,合理則德成。這就是政治中的一二三,凡事說服別人要說出個一二三來,不然信你才有鬼,是這個文明中的政治留給後人的記憶。

不合理,要麽失文德要麽失武德。文德是得內部人心,武德是對外禦敵。

徐平通過找到禁軍戰鬥力不行的原因而明德,明德則一切道理皆通,現在他就是天下第一大儒。在文化上,沒有人能壓倒他,這是他一道德的倚仗。

徐平前世一個偉人說過,當你們要把孔子請回來,就說明事業失敗了。可能就是他認識到了,共產主義理論於中國人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這個誤會幫助中國人民重新站了起來。這個理論可能並不能建立起一以貫之的政治道理,而中國人的文明基因裏,每一個人都是合理黨。政治沒有道理,政權會非常難。

城中準備省試的舉子中,有一個人叫王安石,徐平從來沒有問過他的情況。他需要自己成長起來,向徐平證明他通了道理。那個時候徐平就可以從政治中隱身了,專心去舒舒服服地過自己的小日子。把這一套政治原理整理出來,王安石比徐平合適。

廷辨之後,晏殊請辭。趙禎再三挽留,晏殊終究是不敢居徐平之上,去意堅決。

徐平以兵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岐國公,拜首相。

晏殊以兵部尚書、監修國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次相。

章得象以吏部侍郎、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三相。

三相之下,杜衍、陳執中、程琳三人為參知政事,一起組成宰執執政集團。

呂夷簡知樞密院事,龐籍同知樞密院事,明鎬、夏竦、丁度三人簽署樞密院事。

依徐平建議,由參政程琳和簽署明鎬一起,著手對禁軍進行改革。政權凝聚人心,一定要牢記,天下之人皆為己民,切不可在裏面找自己人,不然就劃出了外人。這是從唐朝用胡人為兵,留下來的血淚教訓,外人怎麽可能得民心呢?如何讓他們感到是自己人?臨之以義,一切示之以公,這就是公義。

徐平前世,一邊講為人民服務,一邊強調政權是無產階級當政的政權,就是在人民中找人民,自然也就劃出了外人。資本家和富人覺得自己是外人,等到賺夠了錢,就想著跑到另一國去,去找把他們當自己人的。

議會、君主立憲等等政治制度,是滅亡了羅馬的蠻人,從羅馬文明的垃圾堆裏翻出來的文明碎片,用以推開了近代化的大門。這是羅馬的文明記憶,並不是世間當然之理。他們用這些文明碎片進行了思想啟蒙,推開了近代化的大門,完成了工業化,打遍了全世界。

地球上不只存在一個羅馬,等到大潮退去,各個民族重新進行自己的思想啟蒙,政治還是要貫穿自己的道理。沒有道理的政治,難以獲得全民的認同。

徐平來到這個世界,用了十八年去了自己心中之鬼,用自己前世經驗,鞏固了那扇推開的近代化大門。至廷辨,大宋的思想啟蒙已經完成,工業化就水到渠成。

大漢在政治道理中,用昭昭天命,解萬民對政治的惑。以一種半宗教的辦法,完成了天下一心。這就是漢文化,文化就是以文教化。當天命不再被天下之人相信,韓愈和柳宗元尋求把這個一以貫之的政治道理,用人心來代替昭昭天命。只是在完成的過程中,有人還是不能從那個借來的昭昭天命中出來,在人心中尋天理。外敵入侵,思想啟蒙的過程被打斷,天理被後來的政權捏到了漢的昭昭天命中,成了思想解放的桎梏。

想通了政治的道理,脫下公服,徐平一身輕松。

他現在可以完全放下心理包袱,坐在門前的火爐邊,抱著書郎,給他講《論語》。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書郎嘟起小嘴巴:“阿爹,什麽是志於學?孔子十五才讀書,你現在就教我念書!”

“孩子,古時之學為大學,非今日之讀書念字這類小學。孔子之學,是學為政,學做人,可不是學識字。孔子十五有志於此,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你阿爹當年也是差不多一樣的年紀,立志去考進士,通道理,做官治天下。十八年,阿爹做到了人臣之極,天下莫不心服。你說,學這個厲害不厲害?阿爹傳給你們金山銀山,也是守不住的。你吃的穿的用的比別人好,憑什麽?人家心裏不服了。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富不過三代的。等到人們不覺得你們可以靠著阿爹留給這個世界的功德,讓你們吃好的,穿好的,你們的富貴是無論如何也守不住的。不想讓後代受苦,就好好學這個道理,明白人心才是一切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