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國柄(第2/2頁)

王安石提出的意見讓徐平詫異,是因為他現在的看法跟歷史上學來的不同。他提出這種意見來,就說明這個時候他的思想跟司馬光那些人沒有什麽差別。徐平不知道,歷史上發生了什麽事情,讓王安石後來的思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想來想去,徐平決定給王安石回一封信。

這種思想,要從春秋時期的齊國名相管仲說起。當然有可能可以上溯到更加久遠的時間,徐平說不清楚,也沒有必要。思想發端付諸行動從管仲,到百裏奚,再到桑弘羊,漢武帝時的鹽鐵法最終大成。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掌控天下,朝廷要執國柄。鹽鐵不只是對特定商品的專賣制度,而是為了讓政權掌握經濟命脈,由政權直接掌握一部分經濟活動。

國進民退,國退民進,徐平前世經常聽到的這一句話,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已經講了兩千年。從洋人的制度出發來發議論完全不得要領,這是中國政治文明的一部分,即政權要想穩定則要掌控天下權柄。鹽鐵握經濟權柄,察舉制和科舉制握文化權柄,唯一的問題是還沒有找到握軍事權柄的辦法。征兵制和府兵制都因各種原因難以為繼,新的軍事制度不能解決問題,最終成了禁軍的各種怪象。軍制改革,說穿了,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將校培養制度,由政權握住軍事權柄,從而可以放手發展軍事力量。

為什麽要把一部官府掌握的經濟實體放到社會上?因為政權只要握柄即可,全部掌控超出了實際能力,不能夠推動生產發展。王安石的變法證明了這一點,他從最開始的想讓朝廷掌控工商業和金融業,從而推動發展,最後變成只求掌控,不求發展。

各州縣都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官營經濟成分,就是要讓朝廷握住經濟權柄,能夠主導經濟發展,而不要反過來被經濟操控。當經濟繁榮過去,面臨困難的時候,再利用這個權柄把社會的經濟實體收到官營來,利用官方利量推動生產發展,帶動下一輪繁榮。

天命不在,治亂循環極大影響政權的合法性,那麽政權就要操控治亂循環,而不能被動面對。要操控就要有一個把手,這個把手就是從鹽鐵論發展起來的官營經濟。

王安石剛剛開始在地方做官,還沒有機會進入朝廷中央衙門,還做不到從全局來看待經濟問題。他現在的看法,還是傳統的與民爭利,利不在民則在官的看法。

鹽鐵論一直有支持的一派,也同樣有反對的一派。歷史上的極端情況,便就是到王安石變法,盡收天下經濟權柄入朝廷。他的思想被拋棄,宋朝之後的政權放棄了鹽鐵,財政主要依靠賦稅收入,後果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面臨社會危機,政權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經濟能力,只能夠眼睜睜地看著天下大亂。

經濟的生產和分配,說到底還是生產滿足人民欲望的問題,眼前的和長遠的。政治就是順民意,從民欲,其他一切都只是工具和手段,當作信仰就本末倒置。

政權要治理天下,就要執國柄。如果失去了抓手,太阿倒持,後果不堪設想。稅賦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效率遠不能與直接執經濟權柄相比。

經濟、軍事和文化思想,政權持此三柄,便就把握住了天下大勢,很難撼動。而後才能夠從容施政,示公義於天下,得天下民心,建立起牢固的認同感。

根據自己的經歷,徐平再回頭看歷史上的王安石改革,從記住的幾條主要內容,便就看出他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三者的重要性。只是現在他還沒有成長起來,再一個性格和經歷的原因愛走極端,徐平不介意自己主動引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