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四十七章 新帝之謀(第4/4頁)

董原倒不是不想另立新帝,但許昌南面一川平馬,淮東從南陽、壽州、淮陽對許昌用兵,毫無遮擋。嶽冷秋的態度雖說還曖昧不明,但以嶽冷秋的性子,絕對不會搏險,不然林縛怎麽放嶽冷秋出鎮渦陽來牽制他們?董原知道他要是在許昌另立新帝,根本就擋不住淮東集中全力的一擊。

更為重要,許昌糧草還遠不能做到自給,僅憑八九萬兵馬,是遠遠沒有資格另立新帝的,更不要說起兵清君側了。

但是,一旦林縛篡位稱帝,而曹家在渝州另立新帝後,許昌是繼續隱忍,還是旗幟鮮明地擁立渝州所立之新帝,是一個叫人無法輕易下決定,卻又必須立即做出決定的選擇。

以往,董原或許會選擇隱忍,但林縛勒令河南諸鎮縮減兵額的軍令傳來,也是叫董原想隱忍也沒有辦法隱忍了——總不能等河南諸鎮兵馬都削凈之後,再做選擇吧?

“林縛勒令河南諸鎮縮減兵力,嶽冷秋在渦陽、正陽已經安排鄧愈、陶春琢情裁減兵額。”董原說道:“庭州,歸政,你們怎麽看待這事?”

“鄧愈、陶春二部,不擋兵鋒,他們要自裁兵權,由著他們去。”元歸政說道:“然而東線拖延著不北伐,使得北燕得喘息之機,北燕不僅東線兵力大增,便是許昌所擋河淮西線之敵,周知眾所部兵馬也增至六萬眾。此外北燕在洛陽又備下兩萬精騎。許昌兵力再裁,無力制敵……我看,不予理會就行。”

“怕就怕江寧那邊直接扣糧啊。”董原蹙著眉頭說道:“總不能硬著頭皮叫大家餓著肚皮硬扛吧?曹家據川蜀富庶之地,但不愁糧草匱缺……”

“董督是想……”元歸政有些能明白董原的意思,但也希望有些話是董原直接說透。

許昌這兩年來屯墾,缺丁壯、鐵器及畜力,也就開墾十數畝麥田,每年能收麥不足二十萬石,除了屯丁及家小消耗,能補為軍糧地每年也就十萬石糧而已,遠不足供九萬戰卒食用。這麽大的差額,江寧那邊一卡脖子,許昌就要癱瘓在那裏,根本沒有掙紮的余地。

河南諸府皆殘,但離許昌最近的河中府,由於梁成翼長期治之,農耕未受大破壞,還容納大量的流民湧入,戰後的丁口堪至一度突破百萬,絲毫不弱於戰前的人口水平。河中府每年多擠出二三十萬石糧來供應許昌,倒不是特別困難之事。說到底,董原是想河中府能向許昌暗中供糧。

但是,許昌、河南是敵對雙方,在林縛沒有正式篡位,還“奉天子以令不臣”之時,董原又怎麽敢將私通敵國的把柄落到淮東手裏去,又怎麽敢做出頭椽子叫淮東抓住借口猛打?

當然,也不是沒有折中的手段。

曹家退出關中,倒也不是真就甘心放棄關中。兩年多前,曹家除了主力兵馬南撤川蜀外,在關洛之間山區,還留下少許精銳兵馬以事遊擊、牽制等事。即使曹家此時與北燕暗中媾和,曹家也沒有將關洛諸山之間兵力全部撤出的意思,反而加倍聯絡、組織關洛諸山之間的山民流戶,只是直接的沖突跟摩擦減少了。

陳芝虎及周知眾在關中、河洛,雖說不再派兵進剿,但封鎖還是未撤——畢竟誰都希望將主動權抓在自己的手裏。

在河中府南面,在許昌西面,伏牛山就叫一支五千人左右的盜匪盤踞,實際上暗中受曹家遙控。曹家要在渝州擁立新帝,自然會與北燕有所默契,董原不希望有把柄落到淮東手裏,不能直接從河中府購糧,但收編伏牛山間的這路匪軍,得到他們儲備在伏牛山間的糧秣,則能完全叫淮東抓不到把柄……

不過,具體怎麽談,董原還是要元歸政出面,他早先部署在伏牛山東麓的兵馬,也恰是受元歸政節制的梁成棟所部。

元歸政思慮良久,也曉得許昌不解決糧食問題,將一點主動權都拿不回來。而曹家有心在渝州新另立帝,沒有北燕與許昌在北面牽制淮東軍主力,也擔心淮東將主要兵力西調去對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