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亂成一鍋粥(第2/8頁)

韓厥成為中軍將。這哥們兒是趙盾的死黨,他一上台,就大力提拔趙武。從此,韓趙兩家聯合在晉國的政壇上輪流執政幾十年。

晉國多年來的內部問題,就這樣給一個十五歲的小屁孩老大搞定了。說起來,很多人不信,但事實就是這樣。

大家知道,現在這個天下雖然很亂,亂得讓你越看越眼花,其實亂來亂去,也只是晉、秦、楚這三個大國在唱主角,其他的都是看誰強大就跟誰,算起來也是個變相的“三國演義”。當然,其他諸侯都可以當觀眾,看誰強就倒向誰,幾乎執行的都是騎墻政策。

別的諸侯可以騎墻,但這個墻三個大國卻不能騎。他們只有睜著雪亮的眼睛,看看對方,如果抓到機會,馬上就猛打過去,占得多少便宜算多少。

楚共王在前一次跟晉國的較量中,吃了個虧,早就想再賺回來。但他知道,晉厲公不好惹,晉國的那幾個公族也很強悍,如果再去惹,也只能再次吃虧。然而,晉國內亂的規模卻越鬧越大,最後鬧得死了幾個高層,晉厲公被滅。現在是個小屁孩上來,整個晉國高層正處於權力重新大洗牌的時期。這個時期正是楚國的機會啊。

他正準備把大軍帶上,再打過去。直到聽說晉悼公的這些故事後,這才像欒書一樣,馬上意識到這個小屁孩不簡單。晉國居然在他的手裏順利完成權力交接,進入國秦民安的大好階段。

楚共王認為,晉國打不得,但宋國還是可以玩一下的。如果把宋國的那塊地皮和人口拿到手上,楚國的勢力也增加不少。否則,只坐在這裏等晉國越來越強大,那跟等死還有什麽差別?他那時天真地認為,宋國歷來是晉國的跟班,這麽多年來高舉晉國的偉大旗幟一點兒地皮不累,如果以前去打宋國,晉國肯定會過來救。現在晉悼公剛即位,忙於人事調整,一定顧不上宋國。所以,打宋國沒有錯。

楚共王這時仍然忘記不了鄭國。楚國跟晉國一樣,根據對鄭國的傳統了解,想搞麻煩事,最好找鄭國。於是他跟鄭成公說:“你離宋國近,先出兵過去,我馬上帶楚國的部隊殺上去。這次一定要搞定宋國。”

鄭國這些年來很老實。他們老實的原因是因為晉楚兩國都沒有什麽動作。這次得到楚國的命令,鄭國立馬就活躍起來。

公元前573年,即晉悼公元年,也是秦景公四年,鄭國在六月天向宋國采取軍事行動,大軍一直開到曹門。這時,楚國的部隊也開了過來跟他們勝利會師。這次他們下決心把宋國徹底搞定,然後大規模分贓,所以會師之後,立即分兵兩路,一路由楚共王和鄭成公帶領,迅速拿下了朝郟;一路由楚子辛、鄭皇辰兩人帶著,也順利攻下幽丘,百分之百地首戰告捷。

楚鄭宣布揭幕戰打贏之後,又把兩路部隊合成一支,去進攻彭城,也順利拿下了。這次楚共王還帶了一批以魚石為首的宋國漢奸(其實應該是宋奸)集團過來。這些漢奸集團天天大叫“我胡漢三回來了。”楚共王很聰明,他把彭城交給魚石他們看守,讓他們天天在這裏飛揚跋扈。

宋國級別很高,但國土面積太小,綜合國力很單薄,如果認真打起來,也只能跟鄭國一個档次,現在加上一個楚國,除了叫苦之外,不能再發出別的聲音了。他們知道,如果僅靠他們的力量,他們叫苦的聲音再怎麽響徹雲霄,最後也必死無疑。因此,他們必須向晉國求救——我們高舉你們偉大旗幟不動搖了這麽多年,你們再不來救,那你們也不用當這個霸主了。

宋國雖然很弱很小,但他們還是很積極地跟楚國死磕。他們在彭城失守之後,也派老佐和華喜帶著部隊去反攻彭城要把那幫天天叫嚷“我胡漢三又回來了”的魚石收拾掉。魚石雖然口頭上十分牛哄哄的,其實他們的手下只有三百兵車,戰鬥力遠遠不如他們的囂張度。

如果不出現什麽外,宋國光復一下這個彭城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戰鬥才打響,敵人還沒有死幾個,那個華喜太過勇猛了,身先士卒,才打了一仗,就掛掉了,弄得本來士兵人數就不多的宋軍更低調了,最後居然沒有拿下彭城。

楚國想不到宋國居然還敢來個防守反擊——如果彭城又回宋國人民的懷抱,他們打這一戰除了花得點兒新聞效應之外,就沒有別的意義了,因此,又派子重帶著部隊去救彭城。

這時,華元撒著腳丫子拼命狂奔,去向晉國求救。

晉國的首席大臣目前是韓厥同志。

很多人這時的思維都還停留在老一套上,認為咱們的領導人才剛剛選上來,年紀又輕,連辦公環境都還沒有熟悉,還是先讓自己站穩,暫時不此閑事吧。

可韓厥不同意,這家夥雖然是跟趙盾幹革命出身的,現在年紀已經很老了,但思維系統還沒有老化。他那雙老眼仍然死盯著霸主這個位子——雖然現在晉國又到處可以擺霸主架子,其實很多諸侯還是采取圍觀的態度,對他們的熱情程度並不高,如果現在不管宋國的死活,他們的這個霸主架子就會徹底垮掉,到時重新樹立就難了,因此馬上就站出來說:“呵呵,咱們正愁沒有機會表現一下。現在楚國終於給我們創造一次大好的表現機會了。咱們的舞台就在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