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亂成一鍋粥(第4/8頁)

這時,晉國的前線指揮官荀锜召開了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把鄭國長期有效地控制住,如何削弱楚國的力量,免得這個沒有文化的國家再次挑起事端。魯國的仲孫蔑建議,在虎牢關上進行一次基礎設施大會戰,建造一座城,然後在那裏駐紮國際維和部隊,長期監控鄭國,防止鄭國再倒向楚國。那個巫臣——你還記得吧?就是那個帶著夏姬私奔的家夥——提出個戰略性的建議:“楚國哪次都敢於向中原文明國家叫板,是因為他們後方太穩定。所以,咱們應該在他們的後方打主意。吳國就在他們的後方。咱們最好派人過去,跟吳國取得聯系,叫他們無聊的時候不斷地騷擾楚國,讓他們煩死。這樣一來,楚國就沒有能力過來幫鄭國了。鄭國還敢采取那個騎墻政策嗎?”

這哥們兒不但拐美女有一套,而且玩楚國也有辦法。

晉國老大哥統統同意兩人的建議。先派人跑到吳國那裏,叫吳國按照這個要求辦事。於是,吳國又開始被推向前台。

至於虎牢關的建設,晉國老大雖然表示同意,但那個荀锜卻說:“虎牢關肯定要建設。可現在盤點了一下到會人數。還缺幾個國家的人啊。我現在雖然擔心鄭國,但更擔心那幾個沒來開會的諸侯。”

大家一看,果然還有齊國沒有來開會,也沒有請假,到底是什麽意思?

荀锜的這個“到底是什麽意思”的話傳到齊國高層的耳朵裏,齊國慌了,馬上派他們的大夫崔武子過來,表示同意大家的所有意見。

荀锜這才下令建設虎牢關,號召各個諸侯國沒有錢也要出錢,沒有人也要出人——終於把霸主大旗舉得更高了。

吳國又崛起

吳國雖然也是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叫太伯。他的老爸就是著名的周太王。當時周太王生有三個兒子,一個就是這個太伯,一個叫仲雍,一個叫季歷。按照歷史慣例,太伯應該是太王的繼承人。可因為季歷生的那個叫姬昌的兒子,實在太有才了。周太王覺得只有讓姬昌來當這個國家元首,周國才有興旺發達的日子。為了讓姬昌成為第一把手,周太王就讓小兒子季歷當了接班人,就是周文王。

太伯和那個仲雍兩個人一商量,覺得他們都不應該繼續呆在周了,於是就狂奔到南方,“文身斷發”,先在身上到處刺青,把自己搞得比九紋龍史進還要花花綠綠、還要亂七八糟,然後來把頭發也剪短了,看上去更像個行為藝術家。不過,他們這麽做,據說是表示自己已經是蠻人了,不能夠再被重用了。到底他們是否是這個想法,還是有別的意思?我們都是不明真相的。

我估計他們是怕繼續留在周國,哪天文王同志的腦子一復雜起來,覺得這兩個哥哥是他們最大的威脅,就會制造一場車禍,把他們廢了。所以,還是遠離為妙——在權力中心地帶,有時遠離權力中心跟遠離毒品沒有什麽兩樣。

因為,兩人如果沒有權力欲望,他們跑到蠻地之後,就會跟像那個陶淵明同志一樣,天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後回家吃綠色食品維持生活才對。可事實上,太伯同志到了蠻地之後,立即舉起自己的大旗,“自號勾吳”,讓大家都把他當成老大。當時,“從而歸之千余家。”其實這種行為,算起來就是一種原始的殖民主義行為——如此看來,太伯同志的權力欲望還是很強烈的。

後來,周武王伐紂成功,還派人去找到仲雍的後代,一個封為虞侯,另外一個就讓他當了吳的第一把手。這個吳地的帶頭大哥叫周章。

吳國由於長期處於南方蠻夷地帶,離中原很遠,從來都是低調做人,夾著尾巴吃自己的飯,跟其他諸侯很少有往來。現在吳國的第一把手叫壽夢。周章的爵位是子爵,級別低得要命,跟楚處於同一個档次,人家都稱為吳子。可吳子在這方面卻向楚國學習得很到位,根本不用周王朝發給他們的那個公章,而是直接稱王,叫吳王。呵呵,北方人的個體雖然龐大,可在這方面遠遠落後於是南方人——吳、楚、越這幾個南方的小諸侯老早就自己稱王。

壽夢看到晉國的使者來了,心裏也很高興。他們在這個地方高度自治了這麽多年,有點寂寞了,現在中原霸主居然主動派人過來正式訪問,不高興才怪呢。

壽夢認為這是吳國參與國際事務的最好時機,現在巴結上晉國就是巴結上中原諸侯,以後吳國的聲音就可以在中原那裏出現。公元前568年,壽夢派了壽越訪問晉國老大哥,表示擁護晉國老大哥,老大哥的事就是吳國全體人民的事。

晉國馬上開了個諸侯代表大會,確定吳國從此成為正式代表。這次代表大會,最大的贏家是晉國和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