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範雎入秦(第3/10頁)

他的原話是:“欲璽者,段幹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欲璽者制地,魏地盡矣!夫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這也就是成語“抱薪救火”的由來。

魏王當時也覺得蘇代的話說得很精彩,也很有道理,可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得長嘆一聲,“蘇代同志的話很正確。可是現實實在太殘酷了,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啊。”

蘇代又舉了個例子。下棋時大家之所以重視“梟子”,是因為這個棋子方便時可以吃子,不便時可以停止。現在大王使用智謀,為什麽還不如下棋用“梟子”那樣靈活呢?

魏王說,靈活說起來很容易,可現在怎麽靈活?我決定不靈活了。於是,大筆一揮,把南陽送給了秦國。

黃歇使秦

秦國通過幾場戰爭,把韓國和魏國都打得趴在地上,不敢再有什麽聲音,甘願成為秦國的跟班。

秦國覺得光要這兩個國家的土地,還不夠爽,於是就請兩個國家都派出軍隊,一起去打楚國。說打完楚國,咱們利益均沾。

其實你就是打死韓魏兩國的領導人,他們也不會相信秦國這個利益均沾的話,但你不能提出一點兒反對意見。他叫你出兵,你就得出兵,你要是不出兵,他就向你出兵。

三國馬上組強成立多國部隊,準備向楚國開戰。

楚國也一直怕秦國拿他們開刀。按以往的經驗,打完那韓趙魏之後,秦國肯定又要來找他們的麻煩,所以已經派黃歇出訪秦國。

黃歇是誰,可能很多人不認識,但戰國四公子大家是知道的。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春申君就是黃歇。

黃歇一到秦國,看到秦國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伐楚動員,就知道如果秦、魏、韓三國真的去攻打楚國,楚國肯定是擋不住的。他連夜想了個辦法,然後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直接交給了秦國最高層。

如果你以為,他會以楚國貴族的身份給目前秦國的當權者魏冉寫信,說“你也是楚國人,楚國是你的家鄉啊,請你念在家鄉的分上,不要去攻打楚國”這類的話,那你是大錯特錯了。這些話,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是說不通的。

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是用親情來衡量的,而是用“利益”兩個字。只要有利可圖,別的都免談。所以,國家之間的談判,都圍繞“利益”兩個字爭吵。

黃歇這封信同樣是圍繞著利益來展開的。當然,他是為楚國的利益而長篇大論的,但在這個長篇大論中,他只強調秦國的利益,一點兒沒有談到楚國的利益,好像他不是楚國的人而是秦國最忠實的公民一樣,擺了一大堆道理,說秦國現在只把心思放在楚那裏,好像楚國不完蛋,秦國就不安寧,務必要把楚國搞定。可是秦國不要忘記了一件事,就是楚國一玩完,韓國和魏國一定會跟著強大起來。所以,秦國只能以楚國為自己的友好鄰邦,當自己的外援國,而其他的國家都是秦國的敵人。現在秦國相信韓國和魏國。這兩個國家跟秦國並沒有世代友好的傳統,而只有不斷流血沖突的事件。打開秦與這兩國關系的歷史,哪一頁不是血跡斑斑、血雨腥風的?這兩個國家的公民,父子兄弟接連死在秦國刀兵之下的,已經近十代了。難道這樣的國家能甘願做秦國的友好國家嗎?可以說,只要此兩國不亡,就會成為秦國的死對頭。秦國現在相信他們,結果就會像當年吳國相信越國一樣。還有一個問題,現在秦國進兵楚國,該從哪個地方進兵呢?難道秦國會向韓魏這兩個世仇借道?那樣做,韓魏現在肯定會舉雙手贊同。可是,你能保證他們日後不抄秦軍的後路?當然,如果秦國不借道韓魏,也是可以打楚國的。但也只能進攻隨水之西那個地方。那是什麽地方?不毛之地啊。進攻那樣的地方有用嗎?發動了這麽一場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最後只拿到一個不毛之地,這也太不合算了吧?更要命的是,如果當秦國和楚國正打得難分難解之時,其他幾個國家看到機會來了,同時出手爭搶紅利。齊國會搶占楚國最富裕的地方,魏國也會搶到一大片土地。這樣的結果是,秦楚兩國同時弱化,而齊魏兩國同時強大起來。

請問,秦國現在需要這樣的結果嗎?

當然不需要。

秦國高層把黃歇的這封長信念了幾遍,研究來研究去,覺得還真有道理。全面進攻楚國,真的不會在短期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反而會陷進一個長期戰爭的泥潭,對秦國對楚國都不是有利的。於是,秦國向黃歇表示,秦國不打楚國了,並跟楚國簽訂了一個友好條約。

黃歇的這封信,從短期效應看,是救了楚,但從長期效應看,是成就了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