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長平之戰(第5/9頁)

這時,趙括的營中已經開始缺糧,後勤部門天天跑到趙括那裏報告,沒有口糧了。

本來趙括軍中也還有些糧草的,可都存放在原來的軍營中,自己率軍前來攻打秦軍,糧草就全留在後方。此時糧草都已經落入秦兵的手裏。他急忙向趙王報告:沒有口糧了。

幾十萬部隊的口糧,哪能一下就籌集到?

趙王急忙向齊國請求援助,請齊國再救濟點軍糧。

齊王一聽,你們趙國也太沒有道理了吧?我們派軍隊去救你們,還要給你們軍糧?不給。

那個周子一看,這個齊王實在是太過短視了,急忙勸他說:“大王啊,你肯定比我更加了解唇亡齒寒的故事吧?現在趙國是擋在齊國前面的屏障啊。等秦國拿下趙國之後,齊國就會裸露在秦國的面前。所以,救趙其實就是救齊國自己。如果你不救齊,那將犯歷史性的大錯誤。”

齊王仍然不聽。

齊王這次的決定,終於使得趙兵最後的生機全部喪失,當然,齊國的生機也跟著喪失。

一個沒有戰略眼光的君主,確實是一個失敗的君主。

此時的齊王和趙王,算是半斤八兩,在關鍵時刻只顧自己的情緒,一點兒沒有大局觀。

秦王和範雎則加緊時機,全面動員,把部隊源源輸送到前線,給趙括設置了一道又一道的埋伏圈。

而此時,趙括軍中缺糧已經有四十六天。

這四十六天他們都吃什麽?

史書上說:皆內陰相殺食

全靠殺自己的戰友來維持生存了。

趙括知道,再這樣堅守下去,估計大半戰友都變成食品被同夥吃下肚子了,那時再戰,還有幾個人能沖出去?於是,下令出擊。他這時把部隊分成五等分,連番向秦兵的營壘進攻,但都沒有沖出重圍。

在戰爭的初期階段,秦軍急於決戰。現在卻反過來,趙兵需要速戰速決,要主動進行攻堅戰。

有人做過預算,在冷兵器時代,攻堅戰和防守戰所需戰鬥人員之比是二比一。也就是說,攻堅的那一方人口數量應該是防守一方的兩倍——當然,有時進攻方的人數也比防守方的人數少。但那是特殊情況。這種特殊情況一般是,進攻方的指揮官是天才軍事指揮員,而防守方的最高軍事統帥是超級菜鳥一個。

現在雙方的情況是,趙兵的人口數量比秦兵的少,而白起是千年一遇的將才。趙括呢?紙上談兵故事的主人公。雙方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最後,趙括絕望了,選出最精銳的部隊組織成敢死隊,親自帶領他們向秦軍發起最猛烈的進攻。

結果是,親自上前線的趙括被一支來歷不明的箭射中。紙上談兵的主角就這樣死掉了。

趙括死後,趙兵立刻陷入極大的恐慌之中,最後集體投降。

秦國本來已經做好付出巨大代價的思想準備,哪知,就這樣輕易地完勝了。

但完勝之後,白起又郁悶了起來。

他清點了一下投降過來的趙兵,整整有四十五萬。

白起看著這四十五萬大軍,個個都已經給饑餓折磨得奄奄一息,疲勞不堪。他的眼前又浮現出上黨被秦軍攻克之時,軍民都蜂擁向趙國撤離的情形,可見這些人對趙國還是很有感情的。現在這些趙國的士兵都高舉白旗向自己投降,那是因為餓得沒有辦法了。只怕等他們一吃飽飯,便又放筷子抄起家夥跟自己拼命,那麻煩就大了。

趙兵的戰鬥力在當時是很有名的。

留下這些降卒,又怕日後生變;放回去,又等於放虎歸山。

而且他們在這裏一天,秦國就得養他們一天。四十五萬成年男人,一天要消耗多少飯菜啊。

看來只有讓他們消失。

白起一咬牙,做了一個讓他足以遺臭萬年的決定:坑殺全部趙國降卒。

一夜之間,四十五萬士兵全部被秦軍活埋。他們本想投降之後,保下一條性命。哪知,在屠夫面前,他們根本沒有活路。

其實,在趙王任用趙括的那天起,就注定他們沒有活路了。

白起當然沒有全部殺死趙兵,他還是放了二百四十人回去。

當然,這二百四十人並不是他的朋友和親戚,更不是因為他覺得這二百四十人很可愛,而是讓這二百十四人回去告訴全體廣大趙國人民,你們的四十五萬子弟兵已經全部被活埋了。你們還敢跟秦國作對嗎?

白起這次坑殺趙兵,絕對是屠殺史上空前絕後的大手筆。

這次坑殺降卒的意義有幾個:

一是奠定了白起史上最牛屠夫的地位;

二是對趙國軍民造成了重大的心理打擊;

三是對秦國日後的統一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為白起這次手段太狠毒,太殘酷無情,給秦軍的名聲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大家都以為,要是給秦軍抓住,最後的下場就是活埋,無形當中激起了各國軍民的同仇敵愾之心,大家都拼死與秦軍作戰,使得秦軍一統天下的成本大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