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長平之戰(第6/9頁)

如果白起是一個政治家,他可能會像樂毅那樣以政治的方式來處理這個事,效果可能會好一點兒。可是白起是一個軍事家。作為軍事家的白起從軍以來,每一仗都打得十分完美。而屠殺戰俘這件事,成了他永遠洗不去的汙點。

當然,在他大舉屠刀之後,包括秦王和範雎在內的秦國高層,並沒有誰認為白起做得不對——至少沒有誰批評過這個常勝將軍。

也許,他們也沒有辦法。也許秦國歷來就是崇尚這種黷武的殘暴思想。

長平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它是史上第一次極大規模的殲滅戰,雙方以舉國之力畢其功於一役,前線參戰人員共達一百萬。

趙國的四十五萬大軍全部埋葬地下,秦國的部隊也損失一半。

光從這個統計來看,此戰的激烈程度也是十分令人震憾的。

趙括雖然十分菜鳥,但他並非貪生怕死之輩。他沒有戰略眼光,更參不透勝敗之道,但他在沖鋒陷陣之時,還是有一點兒水平的。否則,他的幾次沖鋒,也不會讓秦軍有這麽大的損失。如果不是白起,也許秦軍的損失還會更大。

但他不幸碰上了白起。

當然,不僅是他的不幸,更是趙國的不幸。

趙國不幸碰上了白起,更不幸碰上範雎和秦王,還不幸出了個缺乏大局觀的趙王。自長平之戰拉開大幕之後,秦國在範雎的籌劃之下,每走一步都經過周密算計,而且秦昭襄王與範雎、白起配合默契,從沒有過沖突。相反,趙王在重大決策上,不斷地失誤——即使有人提出正確的辦法,他也要堅決否定。而趙國這時的牛人們居然都集體失聲,硬是讓趙王一個人在那裏做著小兒科的決策,最後大敗,那是情理之中。

當然,除了這些直接的因素之外,其他原因也存在。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雖然怕商鞅權力越來越大,最後車裂了這個改革的鼻祖,但仍然堅持他的改革政策。商鞅的變法不光將秦國打造成了軍事第一強國,也促進了其經濟基礎建設的發展。而趙國自武靈王以來,雖然在軍事改革方面,領先於其他國家,但別的成績卻一點兒沒有取得,是典型的跛腳強國。長平之戰的失敗,並非簡單的戰場上的失敗,重要的是綜合國力比不過人家。

試想,如果趙國的軍用物資不那麽匱乏,趙國高層也許會支持廉頗的保守戰法,掛著免戰牌與秦國耗下去,結果也許會好一點兒。但趙國高層看到廉頗雖然能守住前線,但他們的後勤工作卻越來越難做,軍用物資越來越難以籌集。於是,他們都跳了起來。於是,當趙王急著要速戰速決時,趙勝無語,藺相如也緊閉了嘴。

最後一個不幸,就是趙王沒有聽從虞卿的話,全力開展外交活動。如果能得到楚齊韓魏等國的支持,組成抗秦聯盟,或許會有另一種結局。但這也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

而這個權宜之計,最後也被趙王徹底葬送。範雎巧妙地堵住了這個漏洞。

於是,趙國就只有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等著大敗的這一天了。

這場大戰的意義對於中國歷史來說,是很重大的。

經此一役,趙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了,其他國家對秦國更加提心吊膽。而秦國的實力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統一中國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相將不和

長平之戰一結束,秦國舉國興奮。

而最興奮的要算是白起了。

當年(公元前259年),白起把秦國主力一分為三,下令王帶部隊進入趙國的武安、虎牢。王毫不費力地拿下了。

司馬梗帶一支部隊北略太原,把上黨的全部地皮都劃歸秦國的版圖,他自己則準備帶著主力部隊直指邯鄲,乘勝把趙國徹底從歷史舞台上抹掉。

不管你從哪方面看,白起的這個決策是百分之百正確的。

按常規,現在的趙國肯定已經不堪一擊了。秦國高層肯定會全力支持白起的這個決策,全國上下一心一意支援前線,做好接收趙國的準備工作。

然而,還是出現了意外。

趙王經長平一役,回去也痛定思痛(其實是痛還遠遠未定),作了一次深刻的反省,覺得自己重用趙括、撤掉廉頗是中了範雎的反間計。範雎在對廉頗沒有了辦法時,就使了這個反間計。現在他們沒有辦法了,也只得向範雎學習,搞個反間計。

範雎反間計的目標是廉頗,而趙國這次反間計的目標是誰?

白起。

沒錯,就是要把白起搞定。

趙國知道,他們搞不定白起,就會被白起搞定。

他們的反間計也同樣簡單,而且做得明明白白,一點兒沒有掩示。

當然這個反間計沒有由趙國直接出面,而是由韓魏兩國出面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