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統天下(第6/9頁)

這是不可能的。其實,當時她的神志是很清醒的。

她之所以沒有寫出來,是在那一刻她的心裏被“自私”兩個字堵塞了。

她執政四十一年,她的家族已經成了齊國最大的利益集團,目前基本都壟斷了齊國的權力。否則,為什麽在她執政的時候,不重用這些人才,而是在準備要死的時候才向兒子推薦?如果她真的推薦了,她的兒子肯定會重用這些人。

這些人肯定是人才,而且肯定也會德才兼備。他們一上台,估計就會拿利益集團開刀。這樣,他們的家族就會成為首當其沖的對象。

為了他們的家族不被開刀,她決定說自己忘記了。

於是,她死了。

於是,她的弟弟後勝成為齊國的相國。他們的家族保住了。

然而,他們徹底忘記了一句老話: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齊國要是保不住了,他們的家族還能保得住嗎?

但後勝以為,他們仍然可以保得住。

因為,現在秦國在安排諸侯的滅國順序中,齊國排名很靠後,因此他們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根本沒有把齊國列為打擊對象。他們只是堅定地執行李斯的政策:不斷地派人拿著錢財跑到齊國,送給後勝。條件只有一個,就是不管秦國打哪個國家,都沒有齊國的事。齊國只要宣布中立,誰也不幫就行。

這個條件要得啊。

而且,君王後在執政當中,歷來堅定地執行“事秦謹”的政策。現在宣布中立,也是在繼續執行她老人家的既定方針啊。她老人家雖然死了,但她的思想還在大放光芒啊。

秦國又派人過來建議,為了不斷加強雙方的雙邊關系,要不斷地開展互動活動。於是,秦國不斷地派人到齊國去,齊國也不斷地派人到秦國。秦國到齊國的外交人員,都帶著大量的現金過去,送給齊國的官員;齊國到秦國去的官員,回來之後,都得到秦國送給的大量現金。這些現金當然不是白給的,但條件不高,只是要求他們與後勝保持高度一致,對齊秦兩國的關系歌功頌德,把好話說完。呵呵,你不給錢,我們都跟後勝保持高度一致呢。後勝是我們的執政大臣,我們哪能不跟他保持高度一致呢。跟自己的最高領導保持高度一致,秦國居然還發工資。這個秦國這些年來,老打勝仗,看來都打傻了。

於是,這些人都賣力地在田建面前講秦國的好話,說:“我們只要跟他們共同發揚兩國的傳統友誼,根本不用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讓人民進行備戰備荒。呵呵,這多好啊。”

田建覺得很好,可以節省軍費開支並能把全部的錢投入到吃喝玩樂事業中,果然很爽啊。

整個齊國上下,都在一邊爽歪歪地開展腐敗生活,一邊看著秦國不斷地把其他五國往死裏打。他們覺得五國真的太菜了,怎麽老是去跟秦國打仗?為什麽不向我們學習,打著熱愛和平的旗號,跟秦國搞好外交關系,現在不都好好的?在這樣的社會混,不但落後挨打,腦子不會轉彎的也要挨打——而且挨得更慘。

五國不斷地派人來請齊國去救,把很多話都講得很透徹,說:“不救我們,等我們完了,你們也會完的。”一遍又一遍地對齊王講述著那個唇齒相依的故事。

可田建卻都不理。你們五國唇齒相依吧。我們齊國跟秦國唇齒相依。

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唇齒相依。

就這樣,秦國把五國全部滅掉。

這時,齊國的國土面積仍然很大,如果趁著這幾十年的和平時期,抓住機遇,仍然可以把國力提高起來。但齊國卻像一個偷懶的小學生一樣,什麽也不做。

田建看到秦國滅楚滅燕之後,重兵全開到齊國的邊境,這才覺得真的危險了。他召集大家來,問大家:“現在看來秦國要打我們來了,怎麽辦?”

那些大臣仍然大聲說:“五國都打不過秦國,我們能打得過嗎?大王不如帶著我們去投降算了。我們主動投降,秦國是會優待我們的。”

田建當了這麽多年齊國的國家元首,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主意,什麽主張也沒有,現在看到大家都舉手同意向秦國投降,那就只得投降了。投降雖然有點難聽,但總比不投降被打死的好。

這哥們兒雖然缺乏主見,有著典型的優柔寡斷的性格,但這時做事效率卻很快,立刻登上車,要跑過千山萬水到鹹陽去,向嬴政同志投降。

那個雍門司馬擋住他的去路,問他:“請教大王一個問題,齊國所以設立國君,是為了齊國還是為了大王自己啊?”

田建說:“當然是為了齊國。”這哥們兒平時都這麽教導別人,現在他也只得這麽回答人家了。其實,他內心死硬地認為,這個齊國就是他們田家的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