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3章 各國邦交(一)(第2/4頁)

韓王然聞言瞧了一眼趙卓,略一思索後問道:“對此,趙潤是何態度?”

仿佛是猜到了韓王然的心思,趙卓回答道:“魏王收養了衛瑜的子女,除此之外,再無幹涉衛國的內事……不過,因為衛瑜的死,衛人似乎對衛王頗為失望,因此在臣等出使大梁時,常聽說有衛人跋涉搬遷到魏國境內。”

“僅僅只是收養的衛瑜的子女麽……”

韓王然頗感意外地喃喃說道。

因為在他看來,魏國完全可以借這次機會,變相地吞並衛國——即扶持衛瑜的幼子衛雲成為衛王,徐徐將衛國並入魏國的疆域。

“是因為‘衛’是臣國,不好下手麽?還是因為別的關系?”

韓王然心中暗暗猜測道。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只是滿足於韓王然自己的好奇罷了,畢竟衛國是魏國的臣國,哪怕這個國家衰敗到無以復加,韓王然也是絕對不會對衛國產生什麽邪念的——因為在他看來,衛國等同於是爛在魏國鍋裏的那塊肉,若是有人想要對衛國動筷,那麽,怕是就要面對魏國的怒火。

韓王然如今心中的大致方向,便是北方的東胡,以及中原東部的齊!

之所以選擇東胡部落,那是因為韓國需要大量的戰馬,畢竟這幾年與魏國的戰爭,使得他韓國損失了大量的騎兵與戰馬,而現如今,無論是恢復騎兵,還是效仿魏國在國內鋪設軌道馬車,都需要用到戰馬,在國內戰馬不足的情況下,韓王然當然會想到北方草原上的異族。

當然,動武是最後的手段,倘若東胡願意與他韓國和解,並且展開彼此間的貿易,韓王然也樂意以和平的方式去交易優良的戰馬,畢竟目前的總體趨勢是中原強盛而草原虛弱,韓王然倒也不怕他與東胡展開貿易的舉措會使那些草原異族壯大。

至於攻略中原東部的齊國,那原因就更加簡單了:為了錢!

要知道前段時間,齊國豪擲萬萬金、征募技擊之士用以抗擊楚國軍隊的舉措,著實地驚呆了世人,讓世人真正領略到了齊國的財力——在這個世上,竟然真有憑借財富就能硬生生打贏一場國戰的國家。

當然,攻略齊國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要動用軍隊,如果能用外交的方式促成“韓齊兩國互通有無”,這也是一種策略。

繼失去了上黨後,又失去了邯鄲南部,就連舊日的王都邯鄲亦落到了魏國的手中,目前的韓國可謂是真的缺錢——這裏所說的缺錢,可不是指缺少真正的銅錢。

還記得在第三次魏韓北疆戰役之後,韓國在打輸了這場仗、不得不繳納大筆錢款給魏國,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釐侯韓武依舊竭盡國庫的庫金,打造了五萬代郡重騎,這個決策,就曾令韓國陷入一場類似經濟危機的窘迫處境。

當時他韓國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很簡單,即用大量物資從魏國換取銅,隨後國內的各貴族、世家私鑄銅錢,用這種方式將國內貴族階層的損失轉嫁到平民身上。

也正是這個原因,當時後來的韓國朝廷依舊有資金養活代郡重騎,而國內的貴族階層,也依舊有錢揮霍,就是苦了國內的平民,拿著一堆亂七八糟、良莠不齊的銅錢,卻買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而韓王然作為一名眼光卓越的明君,當然不會做出像釐侯韓武那樣將國家損失、貴族損失轉嫁到平民階層的事,他更希望像魏國那樣,借助貿易流通而使國家富強。

因此,除了魏國外,齊國也列入了韓國的選擇。

而除此之外,他也有意暗中聯絡齊國,與齊國簽署一個專門用來針對魏國的盟約,畢竟魏國已逐漸強大到令其他國家寢食難安的地步。

沒過幾日,韓國的中卿“張開地”,便奉韓王然的命令,作為使者出使了齊國。

大概四月前後,待等韓使張開地來到齊國的王都臨淄。

待看到臨淄的繁華與熱鬧後,張開地驚訝地謂左右道:“我嘗聽說齊國自齊王僖過世之後就日漸蕭條,不曾想,臨淄依舊如舊日般熱鬧。”

其實他並不清楚,臨淄之所以重新變得熱鬧,那是有原因的:雖然齊國與楚國的戰爭結束了,但是那十幾萬甚至更多的技擊之士,卻還未離開齊國。這些來自中原各國以及齊國本土的技擊之士們,因為齊楚戰爭的關系,從齊國朝廷這邊得到了一筆不菲的錢,在錢囊飽滿的情況下,刺激了臨淄的市場,這才使得臨淄重新煥發光彩,恍如舊日那般繁華與熱鬧。

否則就平常而言,齊國的臨淄,已經漸漸被魏國的博浪沙港市比下去了。

次日,韓使張開地求見了齊王呂白,在獻上國書後,起初了齊韓互通有無的要求。

倘若換做在十幾二十年前,自大的齊人怕是不見得會接受這種雙方平等的交易要求,縱使在幾年前,仍有許多齊人不肯正視現實,直到上回楚國對齊宣戰,齊國險些被楚軍一路攻打到北海郡,險些覆亡,這才使得那些曾經自視甚高的齊人逐漸收起了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