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被時代推上了風口浪尖的史可法(第2/2頁)

崇禎皇帝有意提拔他在北京擔任兵部尚書。有人卻說:“史可法任南京兵部尚書,淮揚則平安無事;史可法一旦調離,則江淮危險,請聖上留他在南京以維系東南人望。”

崇禎經過慎重考慮,遂改任史可法為南京兵部尚書,主管東南一隅的軍務。

到了南京,史可法深感南京的軍備廢弛,軍隊久不訓練,缺乏戰鬥力,迅速制訂了八條整革措施,並嚴格執行該措施進行練兵。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聽說李自成要西出東征,攻取北京,史可法趕緊於四月初一領銜發布了“號召天下臣民起義勤王捐貲急事”的南都公檄,火速率軍進京勤王。

先後起兵勤王的江南官員有:在籍兵部侍郎徐人龍,主事雷祚,浙江台紹道傅雲龍,台州知州關繼縉、通判楊體元、推官張明弼、知縣宋騰熊,在籍前靖江知縣陳函,臨川僉事曾益,吳縣生員王聖風、徐珩等。

史可法大軍到了浦口,北方突然有消息說崇禎皇帝已乘舟由海道南下,太子也從間道得以逃出。

在北京失守前夕以大學士身份退休南歸的蔣德璟不知從哪兒得來消息,對史可法有鼻子有眼地說:“聖上已經從北京南來,有人曾在天津遇上,聖上與周皇後及內官數十人都穿著相同的服飾。”又強調說:“現在各郡各邑都不適宜在惶遽間設置龍亭哭祭。”

史可法一時惶惑無計,只好按兵不動。

沒過幾天,確切地說是四月初八日,淮安巡撫路振飛發回塘報,宣布了一個驚天噩耗——北京失陷,皇上駕崩。

這真是一顆重磅炸彈,所有人都被震傻了。

這個噩耗又在四月十七日,由北京逃出來的原大學士魏炤乘予以證實。

但史可法並不認為這就是世界末日。

是,大明王朝的北京是失陷了,但還有南京呢。大明崇禎皇帝是龍馭賓天了,但還可以再立一個新皇帝!

按照倫理,新皇帝的候選人當是太子無疑。

早在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崇禎皇帝就將自己和周皇後所生、剛滿周歲的長子朱慈烺立為皇太子了。

這位朱慈烺太子天資聰穎,跟隨姜逢元、姚明恭、王鐸、屈可伸、方逢年、項煜、劉理順、吳偉業、楊廷麟、林曾志、胡守恒、楊士聰等名儒名臣讀書,學習了許多治國做學問的道理。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李自成攻破太原,群臣有讓太子南下監撫南京之議,但遭到了閣臣陳演、魏藻德等人的強烈反對。崇禎本人也悲觀無比地嘆息說:“朕經營天下幾十年,尚不能濟,哥兒孩子家,做得甚事?”此議遂被擱置。

等到北京的外城、內城皆已失守,崇禎這才吩咐太子和另外的兩個兒子永王朱慈燦、定王朱慈炤(崇禎帝共有七個兒子,但長大成人的只有三個)各自逃難。

可是,大廈將傾,他們能逃到哪裏去?覆巢之下,又安有完卵?!

太子和永王、定王均消失在亂軍之中。

國不可一日無主,就算不能馬上擁立出一位新皇帝,也必須先擁立出一個藩王來監國。

立誰好呢?

按明代制度,南京兵部尚書位居留都百官之首,執掌著南京兵權的史可法被歷史推上了時代浪尖。

史可法與南京守備太監及眾提督南京軍務勛臣就立君問題上展開了一番熱鬧討論。

依據血統關系,除了崇禎帝皇帝的三個兒子與崇禎皇帝最親近,及從法理上說,最有資格當皇帝的非福王朱由崧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