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新君候選人

福王朱由崧是崇禎帝的堂兄,其父朱常洵和崇禎皇帝的父親朱常洛同為萬歷皇帝的兒子。

朱常洛的生母王氏原是萬歷母親李太後身邊的一名長相普通的小宮女,很偶然的機會,卻被萬歷寵幸了。

“寵幸”是委婉的說法,其實是強奸。

那時,萬歷才十八歲,雄性荷爾蒙分泌旺盛,春情勃發,理智被情欲戰勝,犯了錯誤。

事後,萬歷百般抵賴,打死不承認發生過這事。

但小宮女王氏懷孕了,並在九個月後生下了朱常洛。

可以想得到,朱常洛的到來完全是個意外。而朱常洛本人,應該不會受到萬歷帝的歡迎和喜愛。

萬歷皇帝喜愛的是鄭貴妃,愛屋及烏,就特別喜歡鄭貴妃後來所生的兒子朱常洵。

萬歷帝想把帝位傳給朱常洵。可是,按照宗法制度,帝位的傳承應該是這樣的:皇位繼承,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無子嗣,兄終弟及。

朱常洛和朱常洵都不是皇後生的嫡子,但朱常洛年長,比朱常洵整整大了四歲,是長子。

萬歷帝真不願意把帝位傳給朱常洛。

為此,遲遲不肯冊封皇太子。

這個事兒,前前後後一共拖了十九年。在這十九年時間內,朝臣前赴後繼,不斷勸萬歷早日立朱常洛為皇太子,哭罵、打鬧、抗爭,發生過無數雞飛狗跳的事件,甚至是流血、死亡的惡性事件。史書上把這件事稱為“爭國本”。

一直到了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萬歷帝終於在強大的外界壓力下做出了妥協,同意立十九歲的朱常洛為太子。這場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才算塵埃落定。

可以想象,如果萬歷皇帝真拿出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精神堅持下去,或者心再狠一點,像晉獻公害死太子申生一樣提前害死了朱常洛,這帝位就輪不到後來的天啟、崇禎兄弟來坐了。身居九五之尊的,那是朱常洵、朱由崧父子了。

所以,要在崇禎皇帝的兒子之外另找朱明子孫作為新君,很多人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福王朱由崧。

當然,福王朱由崧之外,也有人提到了惠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

萬歷共有八子,目下還存活著的只有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

這三個人,都是萬歷帝的兒子,和朱常洛、朱常洵一樣,是具有帝位繼承資格的。

只是,瑞王朱常浩就藩於漢中,為避李自成之亂,早在七年前(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就遁入了四川,路途比較遙遠。而惠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同為一母所生,兩人分別就藩於荊州、衡州(今衡陽),最近,為避張獻忠大軍,一個逃入紹興,一個奔至廣西梧州。

而且,惠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都是福恭王朱常洵的弟弟,以“立長”論,比不上由福王朱由崧繼位名正言順;另外,他們的輩分比崇禎帝高了一輩,從名分上說,“侄死叔繼”也不如福王朱由崧的“弟終兄及”合適;最主要的是他們離南京太遠,一時也難聯系得上,而福王朱由崧就與潞王朱常淓等人一同避戰亂於距留都南京不遠的淮安。

福王朱由崧既然在倫序和地理上占據了明顯的有利地位,那麽,在議新帝問題上,立福王的呼聲最高。

淮安巡撫路振飛寫信給史可法,強調:“按照倫常制度排序,帝位當在福王,先生請盡快確定社稷之主。”

大臣劉城也催促史可法趕快率領眾大臣奉迎福王入南京,稱“此中外臣民之願也”。

工科給事中李清、吏科給事中章正宸、進士鄭元勛等人均持相同態度。

但在籍禮部侍郎錢謙益、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南京兵部右侍郎呂大器、南京都察院右都禦史張慎言、掌翰林院事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等南京大臣並不以為然,他們心目中的帝位候選人卻是與福王朱由崧一起避難於淮安的潞王朱常淓。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錢謙益和呂大器、張慎言、姜曰廣等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東林黨。

想當年,“國本”之爭雖然結束,但緊接著又發生了著名的“妖書案”和“梃擊案”。

所謂的“妖書案”是有人托“鄭福成”之名著《續憂危竑議》一書,“鄭福成”三字分別由鄭貴妃、福王、成功三個詞語拆合成,書中所寫,是說萬歷帝不得已立了朱常洛為太子,但過不了多久,就會改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

“梃擊案”則是有人持棍闖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似乎是要對太子不利,但此人卻被守門的太監輕松制服。

顯而易見,“妖書案”和“梃擊案”就是“爭國本”事件的延續,其表面似乎是皇帝的家事,但實質上卻是影響國家發展的大事。

這兩樁離奇的案子最終被萬歷帝壓下去了,但疑雲迷霧貫穿其中,讓人揮之不去,遐想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