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南明鎮將的本來面目(第2/2頁)

在黃惟正麾下,黃得功參與了援薊門、戰大沙河;援撫寧,戰索羅嶺;收復灤州、永平等重大戰役;積功升至總兵。

黃得功在戰場上的代表作為公元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鮑家嶺之戰。

彼時,黃得功陣斬張獻忠部將闖世王馬武、三鷂子王興國。王興國為張獻忠養子,驍勇異常。惡戰中,黃得功面部中箭,卻全無懼色,愈自奮、戰彌厲,轉戰十余日,殺傷極多。

此戰結束,黃得功聲達禦座,崇禎帝曾親賜其藥,以彰其勛。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黃得功移鎮廬州。

馬士英平河南永城叛將劉超一役中,黃得功出力最多,論功封為靖南伯。

四鎮中黃得功兵力較強、軍紀較好。

高傑、劉澤清都是臨戰脫逃的潰軍之將,本應受到軍法處置;黃得功、劉良佐在國家遭受大難之年也無戰功可敘,一切全因史可法的遲疑和搖擺,竟讓他們成了定策功臣。

鎮守武昌的左良玉沒有參加定策,但手掌重兵,也晉封為寧南侯。

左良玉,字昆山,山東臨清人,長身赤面,力氣絕倫,雖目不識丁,卻有一身好武藝,尤善弓射,可左右開弓,百發百中。投入軍中,曾與後金激戰遼東,有戰功,升為遼東車右營都司。左良玉有膽略智謀之外,又善撫士卒,頗有大將之才。雖在寧遠兵變時被撤職,但因才幹出眾,終得復用,與名將曹文詔等人一起圍剿陜西、河南、河北一帶的農民軍。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督師楊嗣昌在崇禎帝跟前力薦左良玉,得拜“平賊將軍”。改年,左良玉於瑪瑙山大敗張獻忠,俘獲張獻忠妻妾,並擒殺了十六名流民軍首要人物。楊嗣昌雖薦左良玉為“平賊將軍”,但時間一久,便對左良玉的驕橫表示出了不滿,除了對左良玉留意約束外,又暗擬以賀人龍取代左良玉之職。左良玉以瑪瑙山戰功得加“太子少保”,賀人龍夢想落空,心生怨恨,索性將楊嗣昌陰事悉數告訴了左良玉。驕橫跋扈的左良玉為了報復楊嗣昌,在川陜一戰中放了楊嗣昌的鴿子,勒軍作壁上觀,冷眼看張獻忠從川中殺出。張獻忠既出,如同跳出八卦爐的孫大聖,一舉而克襄陽。楊嗣昌氣得水米不進,吐血而亡。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復圍開封,左良玉奉詔馳救,卻兵潰於朱仙鎮。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左良玉獲封“寧南伯”,坐鎮武昌。

武昌扼居南京上遊,而左良玉又有兵八十余萬,號百萬,堪為弘光朝的屏蔽,弘光朝廷因此進封他為“寧南侯”。

朱由崧登上帝位,言行謹慎,謙恭自省,多方聽取的意見,其所宣布及實行的“國政二十五款”,原本很有一派維新的氣象,但由上述軍鎮的跋扈情況可知,弘光朝不過是一個有著嚴重缺陷、存在著致命硬傷的小政權。

這些缺陷和硬傷的形成,就因為史可法優柔寡斷,徘徊猶豫,錯失了決定社稷安危大計,從而使原本按倫序就可以繼承帝位的朱由崧不得不求助於左良玉等武將,進而使左良玉等本來遠離政治決策中心的武將躍居成了定策元勛,形成了軍閥操縱朝廷的局面。

太阿倒持,軍人專政,漢末董卓之禍、唐末朱溫之亂將不可避免。

一些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