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粵東三烈(一)

李成棟何以僅到梧州便掉頭返粵了?

這得從一個人說起。

這個人,就是先前蘇觀生派往永歷朝勸進的使者陳邦彥。

陳邦彥,字會份,又字令斌、會斌。號巖野,又作巖埜,廣東順德人(今廣東省順德縣)。

陳邦彥自小聰穎,十六歲考取諸生,名列第一。

年長,在家鄉以教書為業,因有膽略、有見識、有擔當,每當郡縣百姓出現爭端,誰也解決不了,當事雙方就會想到陳邦彥,一同登門請陳邦彥幫助決斷。

因為決斷得當,陳邦彥很得郡人敬重,跟從他研討學業的人高達數千人。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陳邦彥以天下為己任,自廣東趕赴南京向弘光商進呈《中興政要三十二策疏》,洋洋灑灑數萬言,縱橫捭闔,大談治國中興之道。

可惜,這樣一份心血之作直到南京淪陷也未能傳達到弘光帝的手裏,倒是幾經輾轉,出現在後來的隆武帝的龍案之上。

隆武帝攬疏而讀,連呼奇文,命人到廣東找到陳邦彥,授監紀推官之職。

次年(隆武二年,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隆武帝又升其兵部職方司主事,派往廣西征兵。

該年秋,贛州失守,隆武政權敗亡,蘇觀生率殘兵逃回廣州。

陳邦彥聽說蘇觀生棄福建不守,退縮入粵,大驚,前往責問:“公何遽歸?”

蘇觀生的回答是:“國未有主。”

陳邦彥聽話知音,知他想退回廣東另擁明帝,便勸道:“國自有主,非公所急也。”然後獻策,道:“如今東面已喪失三閩,西面與湖湘隔斷,北面贛州淪陷,國家版圖四分五裂,只有兩廣地盤還完好無損。”看蘇觀生色有所動,便繼續往下說道:“敵人的主力現在集結於福建,觀其下一步動作,應該是向西謀取湖南,閣下雖然回到廣東,但不要停留,趕緊率重兵東走惠州、潮州,趁福建漳州、泉州未潰,可以憑險控扼,這樣,可保兩廣平安。而如果閣下貪於擁立之功,謀議新帝的時間動輒有數月之久,則敵人越過韓江之險,我軍必難於再守。兩廣存亡,關鍵在東面,此舉遲則亡,速則存。”

蘇觀生模棱兩可,卻遲遲沒有行動。

不久,丁魁楚、瞿式耜等立桂王朱由榔監國,蘇觀生即遣陳邦彥奉表勸進,並請朱由榔進駐廣州。

陳邦彥剛離廣州,蘇觀生便置陳邦彥生死於不顧,改擁唐王朱聿為帝。

所幸永歷帝天性善良,未有殺陳邦彥之心,而以廣州改立事請求對策。

陳邦彥原本從血統角度出發,看好永歷,現在永歷又以誠相待,便慨然表示:“肇慶弱廣州強,與他們開戰,我們難以取勝;肇慶理直廣州理曲,與他們求和,我們求和無名。當下之計,只能是趕緊返還肇慶,登大位以正人心。修繕舟船、鞏固要塞,傳檄天下,靜觀其變。”

末了,又建議“派遣南雄的精銳部隊襲取韶州,控制住粵東十郡中之七郡,單留下北面的三郡給於唐王,讓其替我抵擋清軍”。

永歷嘉其言,升其為兵科給事中,命其隨彭燿之後,前往廣州宣諭。

陳邦彥未到廣州,聽說彭燿已死,不由大怒,致書蘇觀生,責以大義,曉以利害,稱:“永明王朱由榔身為神宗之孫,呂大器、丁槐楚等人擁奉為主,並非越序。你蘇觀生應該並力合一,共衛社稷,開啟中興大業。不這樣做,則國中自鬥,白送漁人大利給清軍。”

開弓沒有回頭箭,蘇觀生既立紹武,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拒不聽勸,調兵與永歷之軍大戰於三水。

陳邦彥痛感事難挽回,遂隱姓埋名,自號林居士,遁入高明山中。

不久,清軍輕騎襲陷廣州,紹武政權覆亡。

李成棟軍復揮軍追入廣西,永歷朝廷岌岌可危。

陳邦彥聞變,毅然出山,路經西江口岸,看見清軍旌旗獵獵,不由長嘆道:“直接救援廣西是不可能了,現在只有趁清軍在廣東立足未定,引奇兵徑襲廣州,施孫臏圍魏解趙之計方可解困。”

他決定招聚兵馬,趁廣州空虛之際,以孫臏圍魏救趙之計解救永歷君臣的險情。

陳邦彥本人在廣東一帶很有聲望,由他出面召集義師自然不難,但為了使隊伍更加壯大,他又發書信聯系了另外兩個人。

這兩個人分別是陳子壯、張家玉。

陳子壯,字集生,號秋濤,廣東南海人,縉紳大族,世代簪纓不絕。其曾祖曾官至南京工部尚書,祖父則曾任南國子監典籍,父為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進士,歷任知縣、給事中。父親登進士後,僅隔三年,即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陳子壯亦舉進士,且廷試探花及第,例授翰林院編修,榮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