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大西軍入主雲貴(第2/2頁)

綜上種種,他被張獻忠指定為事業接班人。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置平東、安西、撫南、定北四將軍,於蜀王府內,建東、西兩王府,孫可望得封為平東將軍,居東王府,人稱“東府”,地位僅在張獻忠之下。

張獻忠命斃西充,清軍隨後緊迫,大西軍群龍無首,所幸孫可望勇挑重擔,頒諭說:“皇上(指張獻忠)汗馬血戰二十余年,撫有西土,皆賴眾將戮力同心所致。皇上方欲馳騁燕、趙,還定三秦,為天下除殘去暴,開萬世不拔之基,不意創業未半,中道崩殂。誠此危難存亡之秋,爾等各營大小將領務必同心協力,克成大事。”

諭令一下,歡聲滿營,眾人都自動自覺遵守孫可望的約束,軍心如一,隊形不散。

於是,孫可望與安西將軍李定國、撫南將軍劉文秀、定北將軍艾能奇,率大軍由順慶南下,強渡長江天塹,克重慶,下綦江,進入黔北。

隨後,取遵義,渡烏江,占貴陽,下定番、永寧,黔西諸郡均望風瓦解。

與解體後四處飄蕩的大順軍余部不同,大西軍以貴州為基地,休整士馬,穩紮穩打,發展自己的勢力。

不過,貴州地瘠民窮,部隊的發展並不十分理想。

恰巧,雲南阿迷州土司沙定洲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逐走了明朝黔國公沐天波,稱霸一方。

沐天波的副將龍在田在張獻忠谷城詐降時與孫可望相識,聽說孫可望屯兵貴州,便派人前來求救,說:“如果將軍能打著替沐天波伸張大義的旗號來討伐沙定洲,則雲南全省可一舉而定。”

雲南比貴州富庶得多了。

孫可望大喜過望,偽稱沐天波妻弟所借之兵,打著為黔國公復仇的旗號疾趨雲南。

這支大西軍從北打到南,又從南打到北,可謂身經百戰,沙定洲手下蠻兵豈能與之相比?而且,沐家世代為雲南管理者,沙定洲發動這場叛亂打破了雲南兩百年來的安寧,很不得民心,孫可望等人此來,乃是以正義討伐邪惡,得到了民眾的支持,沿路長驅而來,毫無障礙,一個月不到,就抵達昆明。

大軍進入昆明之日,城門不閉,各民人戶俱設香案迎接。

昆明諸生金公趾建議孫可望說:“大明開國三百年以來,雲南和貴州的土司一直受沐氏一家管理,只要沐家有征調他們的需要,早上發出命令下午就能到達,將軍應該及早迎黔國公沐英回昆明並和他一同管理雲南,這是上上之策。”

張獻忠死前也曾叮囑孫可望,說:“我死,爾即歸明,不可為不義。”所以,對金公趾的建議,孫可望並無異議,派人迎還沐天波,相約“共扶明後,恢復江山”。

沐天波、明雲南副使楊畏知等人與孫可望達成以下妥協:

一、不用大西年號;二、不妄殺人;三、不焚廬舍、淫婦女。

其後,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領兵四出平亂,僅僅一年,除普洱、東川外,雲南十八府悉皆平定。

平定了雲南,大西軍兵力亦隨之大量擴充,擁兵三十余萬。

有此兵威,孫可望又發兵守四川之大渡河,貴州之鎮遠,中路之雪山關……總之,凡可以入滇之路,悉扼守之。

四將軍據有了雲南,旋即同時稱王,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孫可望以大哥的身份充當“盟主”,主持軍政重務。

孫可望在發展經濟上很有一套,他招撫百姓回家務業,友情提供耕牛、種子;改革稅制,實行“條編半征”制,免租減稅;設官管理礦務、鹽政,鼓勵百姓開采金銀銅鐵等礦,在省城及下關,設爐鑄“興朝通寶”錢幣;在吏治方面,重廉吏,除貪酷,不時差人易服色,暗察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