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朝堂舌辯(第2/3頁)

裴旻不允許任何人,肆意踐踏將士們用生命換來的戰果。

他毫不客氣地說道:“無意義的和談,等於將所有陣亡將士的犧牲,化為虛無。”

盧懷慎看著怒目圓瞪的裴旻,情不自禁的小退了一步。

姚崇伸手扶額心道:“真是豬一樣的隊友。”

他頓了頓上前出班道:“裴國公切勿激動,沒人能夠無視邊境將士的犧牲,只是事關大局,需從全盤考慮。我大唐經過陛下的勵精圖治,大改昔年軍政疲軟的風貌,以今非昔比。這一點,國公大人想必清楚。”

裴旻點了點頭承認,比起當年武後末期、韋後的亂政,阿貓阿狗都能在大唐頭上叫囂。現在的情況,好上不只一點半點。

姚崇續道:“國公智勇雙全,身懷治世之能,對於大唐的經濟,也有一定了解。當下大唐百廢待興,正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休養,不適合大動兵戈。這一點國公必然清楚的……”

裴旻再度點了點頭,不能否認,姚崇說的是事實。

姚崇再道:“國公深得蘇秦、張儀之謀,以縱橫之法,結好拂菻以聯盟突騎施,免去西方之災。”

裴旻聽著姚崇的贊美,心底卻有著不好的預感,他不信姚崇會那麽好心的贊美他。

果然!

姚崇的話來了反轉,道:“如今我大唐周邊諸國,東北新羅早已向我大唐稱臣,奚族、契丹也在三年前也上表臣服,加上聯盟的突騎施。現在唯有吐蕃、突厥、大食三個敵國。大食無心向東發展,不足為懼。唯有吐蕃、突厥算的上是我大唐世仇。他們與我華夏的恩怨,可稱源遠流長,上數幾百年皆有恩怨糾葛,或臣服或敵對。不論他們誠心與否,眼下與吐蕃通好,才是大局所在。只要我大唐與吐蕃通好,突厥正直弱勢,必然不敢與我大唐交鋒,屆時我們稍加示威,突厥必然向我們臣服稱臣。如此一來,我大唐周邊短期內將再無外敵戰事,能夠安定下來,潛心發展。不出三五年,以我大唐現在的勢頭,兵馬齊備,糧草物資充裕不在話下。屆時方才是國公建功立業,收復失地的大好時機。此刻與吐蕃盟約,利於廟堂穩固發展,當利大於弊。”

姚崇話音方落,紫微舍人齊浣也出班道:“不論吐蕃、突厥是真心還是假意。我們都不必在乎,我們需要的只是三五年和平時間而已。我大唐將士英勇奮戰,以鮮血生命換來了和平。我等雖在朝中,卻也敬慕非常,自當引以為戒,用此和平,換來國富民強,不負他們犧牲。”

裴旻看著姚崇、齊浣,瞬間明白,為何李隆基會猶豫不決了。

盧懷慎這伴食宰相,人如其名,滿口的空談,一身無意義的大道理。儒家真正的經義未曾學到,卻走進了“大仁大義”的死胡同,滿口的仁義道德。

孔子是說仁義道德,但是他的仁義道德,並非是對他人,而是警示自己,讓自己心懷仁義,知禮懂法,如此方能天下大同。但是對於奸佞惡人,孔子從來沒說什麽寬恕之話。反而是以直報怨,對於惡人,就當用惡人的手法。

對於盧懷慎的大道理,裴旻真沒將他放在眼底。

但姚崇、齊浣說的卻不一樣,他們所謀之事,於國有利,確實有著一定的道理,也確實是從國家方面考慮的。

“不好對付!”裴旻心想。

略一沉吟,裴旻對著姚崇、齊浣微微作禮。

比起不正眼對待的盧懷慎,姚崇、齊浣的說法,還是讓他認可的。

認可,不等於贊同。

裴旻頷首:“姚相、齊舍人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也卻如你們所言。此時接受吐蕃求和的請求,與之通好,確實於國有利。”

見裴旻改口,原本主戰的官員個個神色微變,有些不安。

尤其是新提拔為宰相的宋璟。

宋璟今日是第一天以宰相的身份議事,面對此次吐蕃的問題,李隆基有心提高宋璟在朝中的地位,先向宋璟問計。

宋璟性子剛毅,對於吐蕃兩面三刀的早已看透,直接表示了不同意求和的態度。

也不知是出於公理還是私心,姚崇便站在了求和一邊,並且說的頭頭是道。

姚崇的特點是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而宋璟的長處是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論口才詭辯,秉性方正的宋璟還真不是姚崇的對手,是以漸漸落下風。

宋璟不予行黨派之事,卻也知若今日讓姚崇給壓下去,以後的日子將不好過,心底想著應當如何才能解決此局。

卻聽裴旻接著道:“但是二位卻忽略了一點……答應吐蕃求和,等於自縛手腳!”

姚崇、齊浣一愣,不明裴旻所說之話何解。

裴旻道:“正如盧相所說,我大唐是天朝上國,禮儀之邦,陛下更是天子,一言九鼎,一旦答應了與吐蕃結盟,必然幹不出背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