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孝公變法(第2/5頁)

秦孝公之所以要變法圖強,主要出於兩大原因:

一是對秦穆公業績的仰慕,秦穆公當年“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裏;天子致伯,諸侯畢賀”,孝公對穆公取得的豐功偉業與榮耀欽羨不已。二是對當時秦國地位低下的痛心,穆公時奪來的河西之地,又被奪走,東方諸侯看不起秦國,鄙視其為戎翟,不把秦國當成正式成員看待,這使秦孝公感到了強烈的恥辱(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知恥而後勇,秦孝公痛感秦國必須變法圖強,奮起直追。而要強大富強,超越六國,最需要的是什麽?是人才。

所以,秦孝公決心求賢。秦孝公求賢不僅決心極大,而且撒開大網,範圍極廣。以他自己的話來說,選拔人才的範圍是“賓客”和“群臣”。不僅限於秦國的“群臣”,六國來的“賓客”也不拒絕。這是面向全社會、面向全世界招募人才。

秦孝公大張旗鼓地以土地與官爵為餌、網羅天卞人才的政令,就像電波一樣,越過邊界。有一個人匆匆忙忙從魏國趕來,參加秦國的人才招聘大會,他就是在魏國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商鞅。

滿懷著求取富貴的目的,商鞅來到秦國,找到秦孝公最寵幸的景太監、(景監),請他安排自己和秦孝公見面。太監在當時是被人看不起的,後世不少人也曾經因為商鞅最初通過景監求見秦孝公一事批評商鞅,但是,商鞅當時急於見到秦孝公,推行自己的一套富國強兵之術,而他在秦國又一無親朋,二無好友,不找秦孝公寵幸的景監能找誰?商鞅見到秦孝公後,秦孝公對商鞅先後進行了四場面試。

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大講“帝道”(五帝之道——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事後大罵景監:你那位客人是個只會說大話的人(妄人)。第二次見秦孝公,商鞅大講“王道”(三王之道——夏禹、商湯、周文王),秦孝公還是聽不進去。第三次見秦孝公,大講“霸道”(春秋五霸),秦孝公聽得有點興奮了,但還是沒有特別感興趣。第四次見秦孝公,商鞍大講“強國之術。”,秦孝公聽傻了,一個勁兒往商鞍跟前湊,這才是他夢寐以求的富國強兵的人才。

從此,商鞅大得秦孝公的賞識,開始在秦國實施變法。商欺沒有辜負秦孝公的賞識與信任,他的變法政策使秦國從此走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秦孝公也兌現了當初尋覓人才時的承諾,給商鞅加官晉爵、賜予封地。那麽,求富得富、求貴得貴、要官有官、要地有地的商鞅怎麽會在秦國待不下去了呢?怎麽會可能發生本篇開頭敘述的像喪家之犬匆匆逃離秦國的事呢?富貴,緣於變法;逃奔,亦緣於變法。

廢井田開阡陌 獎軍功建縣制

要了解商鞅為何匆忙逃命,必須從他變法的具體內容談起。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對秦國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改革。

第一,改革政治制度。

商鞅變法是一場政治制度的深刻變改,這種制度變革在商鞅變法中表現在四個方面:

1.中央集權制的雛形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合並鄉邑為縣,每縣設立縣令、縣丞,在全國設立了三十一個縣,每個縣又都安排了縣令、縣丞(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商君列傳》,《秦本紀》是四十一縣),縣令、縣丞必須由國君直接任命。

這項制度看起來並不起眼,只是合並了一些行政區劃,但是,它的內容絕非那麽簡單。把國家的基層政權設置為縣,由國君直接任命縣令、縣丞,這一套基層政權的建制剛好是秦始皇統一帝國後在全國範圍內設立郡縣制的雛形。此項措施具有兩個劃時代的重大意義:一是基層政權的長官由國君親自任命,而國君直接任命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是中國兩千多年中央封建集權制的肇端。二是它初步打破了世卿世祿的世襲制,直接催生了官僚制。

2.官僚制的雛形

西周、東周時期,從天子、諸侯到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這項制度被稱為世襲制,它的基礎是血緣宗法關系。其中,爵位和官職的世襲叫世卿,封邑的世襲叫世祿。世卿是政治地位,世祿是經濟地位。世卿世祿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三位一體、相輔相成的。

這種世襲的次數從理論上講是無限的,除非改朝換代或者擁有這個爵位、官職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但是,世卿世祿制度存在著很大的弊端。

世卿世祿制度嚴重阻礙了優秀人才進入高官階層。在世卿世祿的制度之下,貴族享有世代任職高官的特權,不少優秀人才無法脫穎而出,一直沉淪下僚。一個沒有社會精英不斷補充進來的政權,一個沒有新鮮血液的政權,必然不可能是高效的政權。數代世襲的領導者遂大多泯為平庸無能之輩,而一旦精明強幹的卿士出現,則國君的權威有可能被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