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合縱連橫

秦惠文君從秦孝公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迅速崛起的秦國,同時也是一個已經成為眾矢之的的秦國。此時天下形勢出現了戰國以來的一個重大變化:秦國一國獨大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六國之中任何一國都沒有能力一再與秦國單獨抗衡。面對這種新的局面,六國只有采取能夠適應新形勢的生存策略才能繼續存在下去,秦國面對六國的生存策略也只有調整應對策略才能持續保持崛起的優勢。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人的一生都與六國的生存策略、秦國的應對策略息息相關,正是這兩個人,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左右著當時的天下大局。那麽,這兩個人是誰呢?

錐刺股蘇秦發憤 說六國合縱抗秦

這兩個人中,第一個叫蘇秦,東周洛陽人。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曾經外出遊歷多年,卻一事無成,狼狽不堪的他回到家中時,家人都嘲笑他:人家都知道幹活掙錢,你把掙錢的技藝全都拋棄了,到處遊蕩,還學什麽演講(事口舌),靠舌頭能掙錢嗎?落到今天這個下場,真是活該!蘇秦聽了之後,非常慚愧。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拿出自己的藏書,自言自語地說:我讀了這麽多年書,卻不能用所學謀取榮華富貴,讀了還有什麽用?但他並未氣餒,挑選了一本名為《陰符》的書,認真研讀了一年。一年後,悟出了許多揣摩人心理的訣竅。他興奮地想,現在終於大功告成了,我可以用這一套去說服當今的那些國君了!

《戰國策·秦策》的記載比《史記·蘇秦列傳》的記載更具傳奇色彩:蘇秦當年遊說秦惠文王失敗後,錢也花完了,人也憔悴了,“形容枯稿,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纖,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此時的蘇秦回家,妻子不下織布機,嫂子不做飯,父母不搭理他,狼狽不堪。整個家庭成員對蘇秦的集體無語與一致的冷落和漠視,強烈地刺激了蘇秦。蘇秦決心發憤讀書,“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中國古代“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中“錐刺股”的典故就是從蘇秦這兒流傳下來的。

這段記載與《史記·蘇秦列傳》的記載略有不同,描述也更生動形象,但兩種文獻都記載了蘇秦在不得志的時候,連至親都看不起他,這些磨難與刺激對他有很大的影響,促使他更加執著地為仕途而奮鬥。

《戰國策·秦策》記載,蘇秦成功遊說了燕王、趙王,帶著高車駟馬和眾多隨從前往楚國去的時候,途經自己的家鄉,父母聽說蘇秦回來了,馬上清理房子,打掃道路(清宮除道),而且出城三十裏迎接(郊迎三十裏)。蘇秦的妻子不敢正眼看今日成功的丈夫,認真傾聽,生怕漏掉一個字(側目而視,傾耳而聽)。當年不給他做飯的嫂子,匍匐在地,爬到蘇秦身邊,向他道歉(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謝)。蘇秦問:嫂子前後兩次待我的差距咋就這麽大呢(蘇秦曰:嫂何前踞而後卑也)?他的嫂子說:因為你現在地位尊貴,還那麽有錢(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聽完之後,仰天長嘆:人窮了,父母都不認兒子;富貴了,家人都害怕自己。一個人活在世上,對權勢富貴怎麽能不重視呢(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而據《史記》的記載,蘇秦學成之後,第一個求見的是周顯王,但是,周顯王身邊的人一向看不起蘇秦,周顯王也不信任他。蘇秦沒有辦法,只好西行奔赴秦國。

此時,秦孝公已經去世,於是,蘇秦對秦惠文君說,秦國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四面環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國家。東面有華山、黃河,西邊有漢中,南面有巴蜀,北面是代地,這是一個純然的天府之國。秦國憑借眾多的士兵和百姓,憑借精銳的軍隊,完全可以稱帝而統治天下。秦惠文君因為剛剛車裂了商鞅、非常忌諱說客,他一看蘇秦又是一個說客,一來就勸他稱帝,便婉言謝絕了蘇秦(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對蘇秦至少可以了解三點。一是讀書為君。蘇秦是一位說客,他讀書就是為了能為某一位君王服務。至於自己服務的對象是周天子還是秦惠文君,他才不在乎呢!二是蘇秦曾經想為秦國服務,因為秦國當時強大,有實力,是理想的工作單位。三是蘇秦有著極強的功名利祿之心,其實這也是其根本目的,因為這個時候他的價值觀有了很大變化,原先君臣父子的那套價值體系,在功名富貴的沖擊下潰不成軍。所以說,蘇秦這種功名利祿之心有著深刻的背景:一是時代因素,二是個人因素。前者指當時天下的形勢造就了一批像蘇秦這樣的謀略家,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華從而謀取富貴的巨大平台;後者則是指蘇秦如果不能成功,在家中都毫無地位,更不用說在社會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