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呂不韋之死(第4/5頁)

要一個經過艱苦努力獲得權力的人放棄權力非常不易,但是,這又是任何一個獲得權力的人必須要學會的。中國從春秋、戰國時期起,逐步開始了向中央集權的轉變過程。由此產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國君成為唯一的最高統治者。

所以,在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誰,不管你與國君是什麽關系,你的權力都不可能長期超越君權。誰越位侵占了君權廠誰就會遭到只允許自己獨操大權的君王的殺戮。

呂不韋與秦王嬴政沒有血緣關系,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即使呂不韋和嬴政有血緣關系,嬴政同樣會除掉自己的這個政治對手。我們在“穆公東擴”中講過,晉文公重耳就是靠殺死啟己的侄子晉懷公當上晉國國君的。

所以,呂不韋在嬴政繼位之後,應當立即還政,及時引退,低調做人,韜光養晦、全力解散多年為相形成的政治集團。這樣,才能讓嬴政放心,也才能自我保全。可是,呂不韋沒有這樣做。嬴政舉行加冠禮後,呂不韋應當立即引咎辭職,退居鄉裏。但是,呂不韋也沒有這樣做!

等到秦王嬴政將呂不韋驅逐出朝,讓他回到河南封地去時,呂不韋清醒了嗎?

依然沒有!何以見得呢?

“歲余,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就是明證。這說明呂不韋不甘寂寞!這也是人性的必然,要一個曾經風光無限的人一下子銷聲匿跡,自甘寂寞,難!

六國使者“相望於道”,這些使者一個個都是呂不韋的催命鬼!

他們的到來讓秦王嬴政剛剛放下一點的心又懸起來了。如果呂不韋去六國為相,為六國服務,對秦國一肯定極為不利!這麽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為敵所用,秦王嬴政能願意嗎?

秦王嬴政只能將呂不書全家遷到更偏遠的地方。

這只是秦王嬴政除掉呂不韋的第一步,下面更嚴厲的懲罰會像組合拳一樣撲面而來,拳拳要的都是呂不韋的命!

呂不韋終於因自己政治上的兩大失誤走向了死亡。

我們從秦王嬴政對趙姬、呂不韋的出手中可以看出,秦王嬴政非常果斷、殘酷,天生就是一個長於執掌朝綱的鐵腕人物。他對自己的親生母親敢於軟禁,對自己的“仲父”敢於流放,因為他需要從王太後、相國手中奪回屬於他的政治權力。

司馬遷寫秦王嬴政性格“剛毅”,算是看透了嬴政。

呂不韋以德治國 秦始皇果決寡恩

呂不韋的被逼自殺對秦王嬴政來說當然是心中最痛快的事情了,但是,這件事情的後果卻極為嚴重。

商鞅變法造就了秦國的國富兵強,變法之後的秦軍也成了著名的虎狼之師。商鞅變法給秦國軍隊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每位軍人上戰場就想斬掉敵方的人頭,因為有了人頭就可以晉升爵位,爵位又可以帶來財富和地位;所以,商鞅變法後的秦軍發動的戰爭動輒殺戮數十萬人。

呂不韋執政期間,秦軍也向外大規模擴張,但是,這些攻城略地的戰爭卻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

秦王政二年,麃(biāo,標)公攻占魏國卷(今河南原陽),斬首三萬(麃會將卒攻卷,斬首三萬)。

秦王政三年,大將蒙驁攻占了韓國十三座城市(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

秦王政五年,大將蒙驁攻占魏國二十座城市,建立了極具戰略地位的東郡(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

但是,這些戰爭都沒有殺戮十幾萬人的歷史記錄,只是在攻占魏國卷時“斬首三萬”。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變化?史書沒有記載,不過,看看《呂氏春秋》就會明白。

秦國可以靠軍功、爵位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士兵的作戰激情,培養出一支雄壯之師;但是,秦國在推進統一六國的戰爭之時,一味的斬首必然意味著六國的拼死抵抗!六國雖弱,最終要被秦國所滅,但是,他們也有生存權啊!他們也不甘心亡國啊!雖然六國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是天下由動亂走向穩定的需要,但是,這種進步是要六國付出亡國的代價的。

六國能甘心嗎?本已不甘心亡國,又將在戰敗之後遭受屠殺,所以六國之人必然要拼死抵抗。反正是死,戰亦死,降亦死,為什麽不戰而降呢?

所以,商鞅制訂的軍功爵制面臨著一種尷尬:不適應統一六國的戰爭現實。

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孝行覽》中明確提出:治理天下必須從根本上入手,這個根本就是孝道(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務其人也。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眾之,務其本也。務本莫貴於孝)。《呂氏春秋》一書中大講儒家的德教,強調以德為本的禮樂教化,強調嬴取民心的王道仁政。這是對商鞅純粹的法家思想的有力反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