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趙武靈王(第2/5頁)

從趙武靈王經過多方工作後再發布胡服令來看,他是一位非常清醒的政治家。他懂得“變服騎射”的重要,也深知“變服騎射”的艱難。既然趙武靈王知道阻力這麽大,他為什麽還要提倡“胡服騎射”呢?目的有三。

其一,拓邊擴土。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北取胡地、內滅中山。趙武靈王自己也說:“雖驅世以笑我,胡地、電山吾必有之,於是遂胡服矣。”“驅世”,就是整個國家的人。不管因為我穿胡服有多少人嘲笑我,只要能擁有胡地和中山,我不怕任何人的嘲笑。其中,“吾必有之”四個字顯示了趙武靈王北拓胡地、內滅中山的決心。趙國建國以來,曾經多次想向中原發展,但是,這種努力收效甚小。因為趙國向中原腹地的擴展必然要和韓、魏、齊諸國發生沖突,各國都會全力阻止趙國向中原腹地擴展。不過,趙國南北兩部分中間有一個“千乘之國”的中山國,而北部是廣袤的胡地。如果能夠北取胡地、內滅中山,趙國的領土就會大大擴展,而且不會和中原各國為爭奪土地拼得精疲力竭。趙武靈王想攻戰胡地、中山,根本目的是為了與秦國爭奪統一天下的機會。

趙武靈自己穿上胡人衣服,縮小了趙人和胡人的心理差異,增強了胡人對趙人的認同感,便於雙方融為一體,這對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趙國非常有利。當時,趙國周邊的胡人如東胡、林胡、樓煩都是遊牧民族,擅長騎兵作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做法使林胡、樓煩歸順趙國。林胡王獻馬,樓煩王騎兵接受改編,吸引了大批胡人加入到趙國的軍隊中,大大增強了趙軍的戰鬥力。

其二,洗刷羞恥。

趙武靈王三年,趙國和韓、魏、燕、中山四國國君相互稱“王”,目的是為了和當時的秦、齊、楚三個大國相抗衡,加強五國之間的聯系。這樣,趙武靈王也就成為趙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王的國君。但是,趙武靈王八年發生了一件事,讓趙武靈王一下改變了稱呼。原來,這一年韓、趙、魏、燕、楚五國聯合,以楚國為首領,攻打秦國,結果被秦國打得大敗,趙武靈王對這次失敗感到格外羞恥,他說:“無其實,敢處其名乎。”叢此,趙武靈王“令國人謂已曰君”(《史記·趙世家》)。

趙武靈王九年,韓、趙、魏三國聯合進攻秦國,又遭慘敗,趙國士兵被殺八萬人之多(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入萬級)。連續的失敗使趙武靈王痛感趙國需要改革。

其三,不改則亡。

戰國和春秋的最大不同在於,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並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各國為了生存都在謀求變法圖強,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等等。變法後的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起色,特別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實力提升最快。強秦已經成為趙國最大的威脅,而且趙國腹地還有一個國中之國中山,正如趙武靈王自己所說:“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趙國是一個四戰之地的國家,東西南北每一個方面都需要應付外敵。趙國現有的弱勢如果不改變,就會被四邊的國家一步步蠶食。

趙國已經到了不改革就要亡國的危險境地。

趙武靈王十九年施行的“胡服騎射”收到了極好的效果,當年派兵攻擊中山,拉開了消滅中山國之戰的序幕。第二年,趙武靈王招募胡人軍隊,建立原陽騎兵訓練基地,同時發動對中山國的戰爭,前後歷時十二年,終於滅掉了“千乘之國”中山。滅中山使趙國南北領土連成一片,極大擴大了趙國的領土,增強了趙國的實力。“中山之國地,方五百裏,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在進行“胡服騎射”改革的同時,趙武靈王於二十年,率領新建的騎兵軍團,向西攻打胡地,使趙國“辟地千裏”。

趙武靈王向西擴地千裏這一年,正當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繼位,而且,秦昭襄王也是趙武靈王派兵從燕國護送回國才當上秦國國君的。強大統一的晉國消失了,但是,趙國在趙武靈王的統治下迅速成為東方的大國、強國,成為日後秦始皇統夯天下的最大障礙之一。

趙雍立庶禪位 趙章篡權身亡

趙武靈王(趙雍),所推行的“胡服騎射”不僅拓展了趙國的疆土,壯大了趙國的實力,而且使趙國成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之一。更重要的是由於推行“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已經取得了與秦國一爭高下的軍事實力和政治資本。可是就在人們矚目趙國如何進一步強大之時,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正當壯年的趙武靈王突然廢掉了太子趙章,禪位給小兒子趙何。趙何就是趙國歷史上的趙惠文王。趙武靈王在傳位幼子之後,自稱“主父”,並派曾經輔佐先王與自己的兩朝元老肥義做惠文主的相邦和傅(國君之師)。那麽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這裏面潛伏著怎樣的危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