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韓國之亡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秦始皇打響了他統一六國的第一槍,揮師韓國。嬴政首先派兵攻打韓國的要地南陽(今河南南陽),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其占領。第二年又派內史騰從南陽出發,順利她攻占了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韓國最後一位國君韓安被俘,韓國成為了秦統一進程中第一個被吞掉。的國家。嬴政在其占領的韓國土地上設置了秦國的潁川郡,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正式從歷史版圖中消失。綜觀韓國被滅的過程,只經過一點象征性的戰鬥,秦國軍隊就直搗黃龍,占領了韓國都城,曾經和秦國同屬戰國七雄的韓國為什麽如此不堪一擊?韓國之亡究竟亡在哪裏?

秦王嬴政制定了吞並六國的時間表、鎖定了首先滅掉的國家以及使用的手段之後,公元前231年,戰爭正式啟動。秦王嬴政首先派秦軍攻下了韓國在河南南部的要地南陽,南陽之戰打得非常順利。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又派駐守在南陽的秦軍向韓國的都城新鄭、也就是今天河南的新鄭進發,這一仗打得更順,韓國幾乎沒有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就從版圖中消失了,正式成為秦國的一個郡。韓國最後一任國君韓安被俘。這樣,韓國就成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第一個滅掉的國家,而且整個過程非常順利,秦國軍隊就像進駐自己國家的某個地方一樣。正因為如此順利,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王嬴政滅韓的部分,就幾十個字,戰爭順利得幾乎無啥可寫。

然而,韓國畢竟是戰國七雄之一,它能夠存活到最後應當說是有它的道理的,為什麽到了這個時候,卻表現得如此不堪,連一次有效的抵抗都組織不起來?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韓國改革不力;二是地緣政治環境惡劣;三是外交乏術。

申不害相韓變法 韓昭侯君人南面

先談第一點,改革不力。

戰國時期,面對著日益加劇的兼並戰爭,各國都在謀求改革,只有改革才能發展、才能生存。其中,最為成功的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富兵強,迅速崛起。

韓國從韓景侯立國到韓昭侯繼位,歷經六世,都未能取得突出的發展。韓昭侯是公元前362至前333年在位,秦孝公是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所以,這兩位國君基本上是同一時代的人,而且這兩位國君也都順應當時大勢,在本國進行了改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欺變法,公元前355年韓昭侯起用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原本是鄭國京邑(今鄭州滎陽)人,曾經做過鄭國的小吏(鄭之賤臣),韓哀侯二年(前315),韓國滅掉鄭國,申不害成為韓國人,並做了韓國的低級官員。後來,這位韓國小官因為一次突發事件引起了韓昭侯的關注。

韓昭侯四年(前359),魏國出兵伐韓,面對魏軍兵臨城下的危急局勢,韓昭侯和大臣們卻束手無策。這個時候,申不害站了出來,他建議韓昭侯執圭(古時臣下朝見天子時所執的一種玉器)去拜見魏惠王。申不害說,我們並不是喜歡低三下四而不要國家尊嚴(非好卑而惡尊),而是目前解除國家危難最有效的辦法只能是示弱。現在魏國強大,您用執圭這樣的方式去拜見魏王,魏王的內心一定會得到極大的滿足。如果這樣,魏王就自大驕狂,必然引起其他諸侯不滿而同情韓國。如此,我們只是向一個人低了頭,但是,卻贏得了天下的支持(是我免於一人之下,而位於萬人之上也)。韓昭侯采納了申不害的意見,結果是韓國免去了一場戰爭的蹂躪。這次外交事件的策劃者申不害自然令韓昭侯刮目相看。

韓昭侯十年,魏國發兵攻趙,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成侯向齊、韓兩國求援。韓昭侯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是好,就問申不害應怎麽處理。申不害此時剛剛受到韓昭侯重用,擔心自己的意見如果不合韓昭侯的心意,會影響到自己的前程(申不害始合於韓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便回答說;這是關系到國家安危的大事,讓我好好考慮一下再答復您(此安危之要,國家之大事也。臣請深惟而苦思之)。接著,申不害不露聲色地對韓國兩位能言善辯的名臣趙卓和韓晃說,作為臣子,只要盡到忠心就可以了,不一定自己的意見一定會被采納。這等於鼓動他們向韓昭侯發表意見,於是,這兩位大臣分別向韓昭侯陳述了自己的意見。申不害察言觀色,暗中摸清韓昭侯的態度,猜透了韓昭侯的心思後,他告訴韓昭侯應當聯合齊國,伐魏救趙。韓昭侯聽取了申不害的意見,非常高興。於是,韓昭侯按照申不害的意見,和齊國一起發兵攻打魏國都城,迫使包圍邯鄲的魏軍主力匆匆忙忙撤兵回國,這樣,趙國都城之困自然而然地得到解除。這就是中國軍事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攻其必救之地,迫使對手回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