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秦趙之爭(第3/4頁)

在繩池之會上,趙國國君趙惠文王給人留下了膽怯和懦弱的印象,給人的感覺是,趙國是依靠藺相如的大智大勇,才沒有在秦趙澠池之爭中落下風。難道趙國只憑義正詞嚴的藺相如就能夠鎮住強大的秦國嗎?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呢?趙惠文王表現出來的膽怯是個性使然,還是因為趙國的實力不如秦國呢?

這次淹池之會前,秦國參與謀劃了五國伐齊之戰,在東方能夠與秦國抗衡的齊國被徹底打敗。齊國的慘敗對趙國來說利弊兼得:趙國伐齊分得了齊國的濟西之地,並使自己東部邊境的安全有了保障。但是,強大的齊國戰敗之後,趙國就成了強秦的主攻對象,秦、趙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澠池之會前,秦國於公元前280年分兵兩路,大舉伐楚。秦軍擊潰了楚國主力,正乘勝擴大戰果。所以,在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的澠池之會時,秦軍主力正陷在楚地戰場上,無力顧及趙國。

如果秦國此時再和趙國鬧翻,秦軍根本沒有力量和趙國決戰。因此,這次澠池之會實際上是秦國想籠絡趙國,不想讓趙國趁機進攻秦國的一次友好會盟。但是,即使是一次安撫趙國的友好會盟,秦昭襄王依仗著秦國的強大,也想趁機戲弄一下趙惠文王。所以,才出現了迫使趙惠文王彈瑟,並令秦國史官做記錄之事。藺相如針鋒相對,也迫使秦昭襄王擊缶。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值得肯定。但是,真正讓秦昭襄王不敢輕舉妄動的根本原因,是秦軍主力正在楚地激戰,無暇顧及趙國,所以不願激怒趙國,以免陷入南北兩大戰場同時開戰的不利局勢之中。

應當說在這兩次外交之戰中,秦國都沒有占到上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上升勢頭不減,趙國卻因為趙武靈王的遇害而停止了崛起的步伐。所以,秦國一旦從全局上抽出身來,肯定不會放過趙國,秦、趙之間的戰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趙惠文王在澠池之會上明顯表現出來對秦國的畏懼心態,這與當年他父親趙武靈王喬裝打扮暗訪秦國的過人膽識相比,實在差得太遠了。

公元前297年,被秦昭襄王欺騙而扣留在秦國的楚懷王逃出秦國,抄小路到了趙國,希望能借道回到楚國,趙惠文主竟然不敢收留楚懷王(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趙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主),最後導致楚懷王又被秦兵抓回去,客死在秦國。趙惠文王性格的膽怯在這件事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大智大勇的爹爹怎麽生了這麽一個窩囊兒子,還搭上自己一條命傳位給這個兒子?歷史太會和趙國開玩笑了,而歷史也太眷顧秦國了。

秦趙戰閼與 趙奢施奇計

趙惠文王雖然個性有些懦弱,但是能夠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重用廉頗、藺相如這樣有能力的大臣良將,再加上趙武靈王留下來的趙國實力雄厚,才使得趙國在與秦國的兩次外交之爭中保持了尊嚴。可意想不到的是,幾年之後,性格懦弱的趙惠文王竟然向秦國發起了挑戰,結果引來秦趙兩國之間的兵戎相見。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秦趙兩國之間的軍事之爭最終結果如何呢?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趙國派了一位公子到秦國做人質,並且提出要用焦(今河南三門峽附近)、黎(今河南浚縣)、牛狐交換被秦國攻占的部分趙國土地。秦國遵守盟約,按期交還了原來攻占趙國的土地,但是,趙國卻違背協議,拒絕交出焦、黎和牛狐。趙惠文王說:你們交還我們的土地離趙國太遠,我們也管轄不了。我們的先王有能力管理這些地方,但是,我沒有這個能力。交換土地之事是我的臣子做的,我並不知道。

秦昭襄王聞訊後,非常生氣,便派中更(一種爵位)胡傷率兵越過韓國的上黨,進攻趙國的險要之地闊(yù,玉)與(今山西和順西)。

趙惠文王立即召見大將廉頗,問他,秦要攻閼與,能不能派兵去救。廉頗回答說,路太遠,而且又艱險、狹窄,很難救援。趙惠文王不死心,又召見樂乘問能否相救,樂乘的回答和廉頗一樣。最後,趙惠文王又召見了趙奢。趙奢說,道遠,地險、路狹,就像兩只老鼠在洞裏鬥,哪個勇猛哪個勝(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趙惠文王聽了趙奢的回答,立即派趙奢帶兵去救閼與。

趙軍離開邯鄲剛剛三十裏,趙奢就下令:敢來為戰事進諫的一律處以死刑(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駐紮在武安(今河北武安附近)西邊,擊鼓呐喊的聲音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動了。趙軍中有一個人聽到秦軍的呐喊聲,按捺不住,請趙奢急速援救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了。趙奢率領趙軍堅守營壘,停留了二十八天,就是不向前進發,反而又增築營壘。秦軍的間諜潛入趙軍營地,趙奢裝作不知道,用好酒好肉盛情款待以後把他送回去。秦軍間諜把趙軍的情況向秦軍將領做了報告,秦將聽後非常高興,說:離開國都三十裏就不敢前進了,還增修營壘,閼與肯定不是趙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