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秦趙之爭(第4/4頁)

趙奢送走秦軍間諜之後,知道自己忽悠秦軍的目的已經達到,立即命令士兵脫下鎧甲,輕裝簡從急行軍,兩天一夜就趕到閼與。到達前線後,趙奢下令讓善射的士兵在離閼與五十裏處紮營軍營築成之後,秦軍才知道趙軍來了,立即全軍趕來,要和趙軍決戰。一個叫許歷的軍士建議趙奢:放秦軍進來吧。秦軍沒料到趙軍來得這麽快,現在他們趕來,士氣很盛,將軍一定要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不然必敗(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答:好。許歷接著說:您下令誰就戰事提意見就殺誰,現在我該接受死刑了。趙奢說:回邯鄲以後再執行吧!許歷又提了一個建議,誰先占領北面山頭誰就將取勝,晚到的肯定失敗(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趙奢立即派一萬人迅速沖上北面山頭;秦兵後到,與趙軍爭奪北山的制高點,但是,攻不上去,死傷慘重,趙奢趁機指揮士兵發動猛攻,大敗秦軍。秦軍四散逃跑,閼與的危機解除了。

趙奢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賜給他“馬服君”的稱號。

閼與之戰不僅讓趙惠文王時期的趙國多了一位可以和廉頗相媲美的名將,更重要的是趙軍重創了秦軍。在秦、趙戰爭史上,這場戰役是趙軍的一座豐碑。

趙奢為什麽能夠打敗秦軍?

首先,制造假象,麻痹秦軍。趙奢是去解閼與之圍的,但是,他卻在離都城三十裏的地方安營紮寨,增修營壘,制造假象,讓秦軍覺得趙奢怯戰,沒有重點防範趙奢。這樣,趙奢就取得了對秦軍攻其不備的效果。為了制造假象,趙奢還下令不準就這場戰事提出任何意見,違令者殺。趙奢這樣做就是為了封住趙軍將士的口,不要破壞他麻痹秦軍的計劃。

其次,避其鋒芒,占領高地。趙奢這次對秦作戰,表現得既冷靜,又善於聽取意見。他開始不讓人提建議只是為了麻痹秦軍,等到真正對秦作戰之時,他卻表現得非常善於聽取他人建議。許歷兩次進諫,都事關戰事勝負。趙奢對許歷的兩次建議都表現得非常虛心,完全采納。如此一來,才能避開秦軍鋒芒,搶占制高點,居高臨下,大敗秦軍。

應當說,趙惠文王遠不如其父雄風,但是,他善於用人,如藺相如、廉頗、趙奢等。所以,這些謀臣良將的超水平發揮,彌補了趙惠文王的軟弱,維持了趙國胡服騎射以來的強勢。趙惠文王依靠著趙武靈王的業績,依靠著廉頗、藺相如、趙奢等一批忠臣良將,基本維護了趙國的強國地位。但不得不承認,趙武靈王時期趙國的上升勢頭大大減弱,這是趙惠文王的領導力、執行力、膽量、魄力遠遠遜於趙武靈王所致。

趙惠文王時期的趙國之所以能仍然稱雄東方,能夠與秦國抗衡,除了上面提到的兩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的強大國力,以及趙惠文王善於用人、善於聽取臣下的意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趙國內部君臣團結一致,同仇敵汽,以大局為重,先國家而後個人,共同禦侮。

藺相如原先是一個門客,因為出使秦國,完璧歸趙,被提為上大夫;後又因澠池之會維護了趙王與趙國的尊嚴而被封相,地位超過了大將廉頗。廉頗最初很不服氣,認為自己攻城野戰,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只憑三寸之舌就位高於他,這算不上什麽本事,於是打算要侮辱藺相如。藺相如聽說後,借病不去上朝,避免與廉頗正面相遇。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望見廉頗,就調車躲避,他的家臣感到很屬辱,遂請辭。藺相如就問他們,你們說廉頗與秦王相比,誰厲害?家臣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接著說,秦王那樣威風,我還當庭斥責他,羞辱他的臣子,我藺相如雖然駑笨,難道單單會害怕廉頗將軍嗎?我之所以這麽做,是以大局為重。秦國之所以不敢入秦,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如果我們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這樣做的原因是先國家而後個人啊(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聽說以後,深感愧疚,負荊請罪,於是,二人結為生死之交。這就是趙國歷史上著名的“將相和”的故事。將相團結合作,共同抵制秦國的擴張野心,對維持兩國的實力平衡起了很大的作用。

可是,秦、趙兩國之間的這種平衡能夠長期保持下去嗎?趙惠文王之子趙孝成王繼位後,秦、趙兩強之間的較量會有哪些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