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邯鄲之戰(第4/5頁)

恰在此時,邯鄲賓館一位吏員的兒子李談(《史記》作李同,司馬遷避父司馬談諱而改)問平原君:您不擔憂趙國滅亡嗎?平原君說:趙國一亡我就要作俘虜,我怎能不擔憂呢?李談接著說:邯鄲城中的百姓,拿人骨頭當柴燒,交換孩子當飯吃,形勢危急到了極點。然而您的後宮姬妾侍女數以百計,穿著絲綢,肉菜都吃不完,百姓們則粗布短衣都難以遮體,粗食都吃不飽。百姓困乏,兵器用盡,您的珍寶卻絲毫無損。假如秦軍攻破趙國,您還能擁有這些東西嗎?假若趙國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沒有這些東西?現在您如果能讓夫人以下的人都編到士兵隊伍中,擔負守城任務,把家裏的東西全都分給士兵,士兵們在危急之時最容易感恩戴德。平原君采納了李談的建議,散家財征得三千人的敢死隊(於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談率領這三千人的敢死隊奔赴秦軍,進行自殺式的進攻,秦軍被打退了三十裏。李談戰死在疆場之上,但這三千敢死隊卻為趙國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就在趙國得到喘息之時,魏、楚兩國的援趙軍隊也火速趕到了邯鄲。

在魏、楚聯軍的合力夾擊下,秦軍招架不住,被迫退兵。最終秦將鄭安平(“昭王稱霸”中用車載範雎自魏進入秦國的使者,時任將軍)竟率兩萬秦兵投降(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秦軍將領被六國軍隊打得投降是極為罕見的,但是,趙、魏、楚三國聯軍卻創下了歷史奇跡。

依靠邯鄲軍民的殊死抵抗和魏、楚救趙之兵,邯鄲之圍得以解除,趙國暫時免掉了亡國之災。但是,秦國會甘心這次失敗嗎?

虞卿力辯拒割地 秦軍邯鄲無所得

秦兵當然不甘心邯鄲之戰的失敗,所以在解邯鄲之圍時,要求趙國割六縣議和。

趙國因此而展開了一場大辯論,爭論的焦點是給不給秦國六個縣。

趙國正卿虞卿堅決主張不割六縣。虞卿認為,秦國清楚地意識到邯鄲之戰是打不下去的,而不是因為喜歡趙王而罷兵(趙孝成王也認為秦國攻趙竭盡全力,是“倦而歸”)。所以,秦國以強兵都得不到的六縣我們卻要拱手相送,這豈不是幫助秦國打自己嗎?

但是,趙國有一個深受趙孝成王寵愛的趙郝卻力主割六縣給秦國。理由是什麽呢?一是若不割六縣給秦,秦明年必來攻趙;二是秦不攻韓、魏而攻趙,說明趙國對秦國不如韓、魏對秦友好,所以,割六縣給秦國可以表示趙國的好意。

虞卿認為這是謬論!

第一,毫無意義。割六縣給秦並不能阻止秦國再次對趙國進攻,所以,割六縣城給秦國毫無作用。

第二,這是自殺!若秦兵憑武力都拿不到手的土地我們都得白送給秦國,秦兵再來,我們還得割讓秦兵奪不到手的土地,這是壯大秦國而削弱趙國。趙國的土地是有限的,秦國的欲望是無窮的,這樣的割法早晚會有一天落到無地可割的境地,那趙國不就徹底完蛋了嗎(且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

此時,原在趙國任職後到秦國任職的樓緩回國,趙孝成王向他征求意見。樓緩繞了一個大圈子,先說自己不好表態,最終還是勸趙孝成王割地給秦。樓緩也有自己的一套理由:一是虞卿不了解秦國,二是趙國被秦所困會給其他國家瓜分趙國提供機會。

虞卿聽說樓緩的言論後,立即拜見趙孝成王,據理反駁說:樓緩是為秦國當說客。趙國即使能拿出六座縣城也不能給秦國,我們可給齊國,齊、秦之間水火不容,齊國如果得到了趙國白送的六縣之地,一定會全力幫助趙國。這樣,我們雖然給了齊國六個縣的土地,卻還可以從秦國那裏得到補償。我們只要放出這個口風,秦國議和的使者就會主動到趙國來(王以此發聲,兵未窺於境,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於王也)。

虞卿苦口婆心,據理力爭,總算說服了趙孝成王。趙孝成王派虞卿到齊國去,虞卿還沒有回來,秦國議和的使者已經到達趙國了。樓緩知道後,立即逃出趙國。

求救援同仇敵愾 圍邯鄲秦軍落敗

在邯鄲之戰中,剛剛受過重創的趙國最終打敗了取得重大勝利的秦軍,為什麽趙國最後竟能打敗秦軍呢?

一是哀兵必勝。趙國在長平之戰後精銳之師損失殆盡,但是,趙國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共赴國難,連平原君都散家財以助國難。這便是所謂的“哀兵必勝”。

二是秦軍混亂。秦軍這次攻打邯鄲非常混亂、開始時打算用白起為主將伐趙,但是,白起有病,不能成行,只好派王陵擔任將領,攻打邯鄲。由於趙國軍民的殊死抵抗,王陵的攻打很不順利。此時,白起的病已經痊愈,秦昭襄王便準備派白起代替王陵。可是白起死活不幹,秦昭襄王只好另派他人率部攻趙,扛了兩個月,還是沒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