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楚國之亡(第2/5頁)

吳起的變法早於秦孝公變法二十年左右,因此,在戰國七雄之中也算早的。吳起變法的內容主要有四點:

第一,廢除世卿世祿。

世卿世祿是宗法制的衍生物。由於政權可以世襲,所以,爵位、俸祿也可以世代承襲。這種體制是政治、經濟共同體,既有政治上世襲的爵位,又有經濟上世襲的俸祿。這種世卿世祿制度對貴族、功臣是一種獎勵,但是,它也嚴重地阻礙了後世有才有功者的封賞,而貴族功臣者的後世子孫,無論有無才能,有無功勞,都可以享受豐厚的爵祿。

那麽,後世有功者怎麽辦?這種世卿世祿制度的最大弊端是無法調動人才為國效力的積極性。若是人才缺少為國建功的積極性,國家肯定無法強大起來。所以,吳起首先從廢除世卿世祿制入手,“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余而繼其不足(《說苑·指武》)”。所謂“均爵平祿”,就是剝奪那些前輩有功而後世無功者的爵祿;“損有余而補不足”,就是將無功者的爵祿拿過來獎給今天的立功者。

具體怎麽執行呢?吳起的辦法是:“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前代封君的後世子孫,只要到了三代,就可以沒收他們原有的爵祿。當然,到了三代又立新功者肯定是例外。這樣一來,世卿世祿制實質上被廢除了。

收回來的爵祿怎麽辦?“以撫養戰鬥之士”,就是獎勵那些在戰鬥中立功的將士。這樣做的結果必然使楚軍的戰鬥力大大增強。

第二,整頓吏治。

吏治是國家大治的根本問題。所以,吳起變法非常重視吏治的整頓。在這一方面,吳起做了兩項工作:

首先是減少大臣、封君。吳起認為,楚國的問題是“大臣太重,封君太重”。這裏的“封君”是指接受封邑的貴族。“大臣”、“封君”的權力太重,“上逼主而下虐民”,對國君是威脅,對百姓是災難。這種情況不改變,楚國就不可能強大。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像修理樹枝一樣進行一番裁抑。

其次是廢除冗官。官員隊伍中確有“無能”、“無用”之輩,吳起的辦法是“罷無能,廢無用”,把那些無能、無用的官員淘汰出官場。同時,國家通過裁汰冗官,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第三,獎勵耕戰。

富民強國的根本問題有兩點,一是耕,二是戰。“耕”是重視發展農業,“戰”是提高軍隊戰鬥力,這兩點是富民強國的根本。吳起的做法是“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這樣,農民和士兵都得到了實惠。

第四,廣辟土地。

楚國土地廣袤,加上它對一些小國不斷采取兼並滅國的策略,所以,楚國閑置的土地特別多。吳起看到這種現象,便勸楚悼王派“貴人”去“實廣虛之地”,即派貴族去墾荒開發。這當然是件苦差事,所以,被派去的貴族都叫苦不叠(皆甚苦之)。

吳起在魏國只是一位大將,但是,他完全具備一位政治家的基本素質,並且,他目睹了魏國的李悝變法,所以,在得到楚悼王的大力支持後,吳起在楚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吳起變法的時間並不長,但是,效果非常明顯。當時人蔡澤評價吳起變法的成果是:“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史記·吳起列傳》論及吳起變法的結果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

但是,吳起變法卻沒有像秦國的商鞅變法一樣獲得巨大成功,原因是什麽呢?一是楚悼王下世,二是楚國反對派勢力強大。

吳起幫助楚悼王變法之時已是楚悼王的晚年,不像年輕的秦孝公一繼位就重用商鞅變法、所以,楚悼王、秦孝公兩位君主對吳起、商鞅兩位改革家支持的力度差別很大。這個差別完全取決於君王的生命長度。楚悼王一死,就在靈堂之上,“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這些宗室大臣的既得利益因為在吳起變法的過程中受到嚴重損害,所以,楚悼王一死,他們公然在靈堂上攻殺吳起。吳起一看,大事不妙,立即跑到楚悼王的遺體旁,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叛亂的宗室大臣趁機用箭射殺吳起。由於吳起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這些箭也射中了悼王的屍體。楚悼王死後,太子繼位。他讓令尹把射殺吳起時射中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因此案而被牽連的七十多家統統被殺掉(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商鞅死後,秦惠文王並未廢除商鞅制定的新法;但是,楚悼王死後,吳起的新法雖然還有一些影響,但是,大部分內容被廢除。此後,楚國再也沒有這樣大規模的變法。因此,楚國變法在吳起死後基本廢止,而秦國卻因商鞅變法而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