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不戰而降(第3/5頁)

齊襄王在莒待了五年,大將田單在即墨(今山東平度)大破燕軍,將燕軍全部從齊國的土地上驅逐出境。田單復國成功之後,立即派人迎接在莒繼位五年的齊襄王進入國都臨淄。可是,齊襄王不是一位長壽之君,僅僅在位十九年就一命嗚呼了。齊襄王去世後,君王後的兒子田建名正言順地繼位,成為齊國最後一位國君。

《戰國策·齊策六》記錄了這麽一則故事:秦昭襄王曾經派使者給君王後送了一副“壓連環”,並對君王後說,聽說齊國有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不知道能否解開這個“玉連環”。“玉連環”到底是什麽,文獻記載不詳,但它應當是一種益智玩具,解開“玉連環”應當用智慧和耐心。但是,君王後看了看“玉連環”,立即令人拿來一把鐵錘,一錘下去,“玉連環”被砸得粉碎。君王後看著砸碎的“玉連環”,笑著對秦使說,解開了(君王後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秦昭襄王送“玉連環”,目的大概是要羞辱君王後,但是,君王後卻以錘解題。可見,君王後是一個有智慧有魄力的女主。

齊王建十六年(前249),君王後病逝。臨終之前,她對其子齊王建說,大臣中有一人可以重用。齊王建趕快說,請母後把話寫下來。君王後說,好。等齊王建準備好了筆和簡牘,君王後說,我忘了(君王後病且卒,誡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請書之。君王後曰:善。取筆牘受言,君王後曰:老婦已亡矣)。這位執掌齊國國政長達十五年的女主臨終之前為什麽欲言又止,史書無載。

其實,君王後這麽一位聰明的女主肯定不會忘掉哪個大臣可堪大任,她之所以最終決定不說出這位大臣的姓名,無非是不想讓齊王建重用這位大臣。這是為什麽?因為君王後有私心。什麽私心呢?君王後死後,她的弟弟後勝為相,掌握了齊國的實權。君王後之所以最終不說出可以重用的大臣,就是因為她料到死後她的弟弟後勝會掌握齊國國政,她不願意毀掉後勝的專權。

君王後慧眼識人,不僅看出落難公子非尋常之人,而且還看出大臣中誰可堪重用;在“玉連環”事件中又表現出她的果敢機智。但是,君王後私心太重。國家大政只能由既有才能又有忠心的大臣掌管,但是,出於私心,她卻把權力移交給了她的弟弟。同樣,在處理六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時,她的局限也暴露無遺。君王後的視野也僅限於此,在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中,她不知道齊國應當怎樣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

齊王建三年(前262),秦、趙長平之戰爆發。

當時,齊、楚兩國都要救援趙國。秦國盤算,齊、楚如果是真心援趙,我們就必須退兵;如果他們不是真心救趙,我們就和趙國作生死決戰。長平之戰打了三年,趙國軍糧匱乏,向齊國請求援助,齊王建坐視不救。有人勸說齊王建援助趙國,使秦國退兵。這人說,如果我們坐視不管,秦國一旦滅趙得逞,齊、楚兩國就危險了。對齊、楚來說,趙國是屏障啊,齊國援趙也是保護自己,因為唇亡齒寒。今天趙國滅亡,明天就該齊、楚滅亡了(且趙之於齊楚,杆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救趙是義舉,退秦顯威名。這種事不做,還能做什麽?但是,齊王建不聽。結果趙國大敗於長平。

長平之戰爆發之時,在齊國執掌大權的是君王後。君王後對秦國采取的策略是“事秦謹,與諸侯信”。但是,君王後“事秦謹”是真,“與諸侯信”則假。因為君王後歷經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三代秦國國君,這正是秦國逐漸稱雄天下之時,秦國不斷地對六國發動兼並戰爭。如果君王後“事秦謹”,那麽就不可能對其他諸侯“信”。“與諸侯信”必然會激怒秦,怎麽再“事秦謹”?因為這二者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在這對矛盾之間,君王後選擇的只能是“事秦謹”。長平之戰齊國拒絕向趙國提供糧食即是明證。

齊王建毫無治國能力,齊國的整個大權都掌握在相國後勝的手中。後勝非常貪婪,秦國對此了如指掌,便對貪婪的後勝重金行賄。秦國行賄不計成本,不僅對後勝大肆行賄,而且對後勝的門客也大肆行賄。接受了秦國大量金錢的後勝和他的門客們,都勸齊王建不要與秦國開戰,不要幫助其他五國(君王後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齊王建整天處在這批人的包圍之中,毫無建樹和主見。

在投降派的極力慫恿下,齊王建甚至想去朝見秦王。這件事被一位雍門司馬知道了,他問齊王建,大家擁立你當齊王,是為了國家社稷呢,還是僅僅為了立王呢?齊王建聽後回答,當然是為了江山社稷。這位官員繼續發問,既然是為了江山社稷,為什麽大王要離開自己的國家而去秦國呢?齊主建聽了這句話,立即調轉車頭返回齊國(齊王將入朝,雍門司馬前曰:所為立王者為社稷邪,為王邪王?曰:為社稷。司馬曰: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齊王還車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