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不戰而降(第4/5頁)

齊主建雖然在臣子的勸說下未去秦國朝拜秦王,但是,他的國策並沒有變,仍然是明哲保身,事奉秦國。即墨大夫聽說齊王建聽從了雍門司馬的勸告,以為國策發生了變化,非常興奮,立即求見齊王建。他對齊王建說,齊地有數千裏之廣,雄兵數十萬之多,韓、趙、魏雖然已經滅亡,但是,不願亡國的三晉大夫還有數百人聚集在齊地,如果大王給他們十萬軍隊,他們就可以收復韓、趙、魏三國的故地。楚國雖然亡國,但是,不願亡國的楚國大夫聚集在齊地的也有數百人,假如大王給他們十萬軍隊,他們也可以收復楚地。如果韓、趙、魏、楚各國紛紛復國,齊國的勢力立即可以強大起來,我們齊國就可以滅了秦國。

即墨大夫的話顯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這是一位齊國官員在秦兵壓境的情況下不願亡國的義舉。當然,齊王建根本不會聽從即墨大夫的這番話。

從君王後開始,齊國一直奉行“事秦謹”的國策。“事秦謹”說白了就是不和秦國對抗。比如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向齊國求助,齊國袖手旁觀,見死不救。那麽,君王後與齊王建為什麽要采取這種國策呢?

首先是不願得罪秦國。與齊國“事秦謹”國策相匹配的是秦國的“遠交近攻”。範雎入秦之後,秦國開始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齊國和秦國並不搭界,自然成為秦國“遠交”之國。“遠交”的好處是不受秦國攻擊,但是,“遠交”的代價是三晉受到的“近攻”。當三晉在秦國的連年蠶食下苦苦掙紮之時,齊國倒是相安無事。但是,表面上的安寧實際上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當三晉滅亡之後,這個代價立刻就顯露出來。秦國的“遠交”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讓齊國不要援助三晉,讓秦國放手削弱並滅亡三晉,但是,到三晉真正滅亡之日,齊國末日也就來臨了。

其次是秦國的金錢戰略。齊國“事秦謹”的國策能夠執行數十年之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秦國的金錢戰略。秦國用重金收買權臣後勝和他的門客,這些拿了好處的蛀蟲當然主張“事秦謹”。這樣,秦國賄賂了齊國權臣,誤導了齊王建。秦國用於賄賂的這點金錢和得到一個偌大的齊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是這麽一點錢卻讓後勝及其同黨出賣了齊國。

再次是五國伐齊的誤導。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趙國是參與國之一,齊國對此耿耿於懷,而且汲取了教訓。五國既然可以聯手滅齊,齊國憑什麽還管三晉之事?齊王建不懂得,五國伐齊之後,齊國盡管復國,但是實力已大不如前。此時只有趙國以一國之力在抵抗秦國的東進,如果趙國再慘敗於秦,秦國就無人可擋了。並非沒有人看到這一點,有人向齊王建講明唇亡齒寒的道理,齊王建為什麽還不救趙呢?只能說明齊王建和執政的君王後完全不懂大局。長平之戰由手趙國指揮失誤,加之軍糧嚴重不足,最終四十五萬大軍全軍覆滅。從此,齊國再也不能安享趙國抗秦所帶來的短暫安寧與和平了。

齊王建的“事秦謹”政策非常愚蠢。秦國滅了五國之後,兵臨齊境,齊王建還幻想當一個五百裏地的封君。由於心存幻想,所以,齊王建到死都不願抵抗。

耽於安樂 腐敗亡國

我們可以看到,齊國中期和晚期的國策,對齊國的生存都是不利的。齊國中期,齊湣王濫用武力,給齊國帶來了災難,導致五國伐齊,齊國從此衰落下去。而齊國晚期,執政的君王後和齊主建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完全不用武力,奉行“事秦謹”的國策,眼睜睜地看著別的國家一個個被秦國消滅,自己直接暴露在強秦的鐵蹄之下,加速了齊國的滅亡。可以說齊國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國策失誤。那麽,齊國滅亡還有其他原因嗎?還有一個原因是政治腐敗。

齊國和三晉不同。三晉獨立之後,都謀求改革,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魏文侯的李悝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都是為了圖強。三晉改革的原因都非常現實,為了生存。三晉分封為諸侯之後,都處在激烈的爭鬥之中,韓、趙、魏三家本身就是晉國六卿之中相互鬥爭的勝出者,而且,韓、趙、魏三國也都沒有齊國廣袤的國土、優越的自然條件,這些因素促使韓、趙、魏蘭國希望通過變法圖強獲得生存。秦國地處西陲,不受中原諸國重視,只有變法圖強,才能東進中原。所以,齊國和秦國也不相同。生存的艱難使七雄之中的韓、趙、魏、秦相繼變法,唯獨齊國,歷花史悠久,地大物博,生存條件的優越使齊國毫無憂患意識。所議,齊國盡管有名相名將,也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但是,沒有秦國獎勵士兵的軍功爵制,不能用制度保障立功者的利益。即使在五國伐齊之後,齊國重新復國,仍然不思進取。君王後和齊王建更是把政治腐敗推向極致。後勝專權,受金誤國,這樣的政治局面怎麽可能應對強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