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慶陽與鳳翔:一般攻守兩種結局(第3/7頁)

不時有元兵爬過了城頭,雖然被城頭明軍迅即捕殺,但是,這種情形越來越多,眼看鳳翔城快要守不住了!

好不容易堅持到了傍晚,元軍攻勢稍緩,明軍將士大多膽虛了,紛紛找到主將金興旺建議:“現在唯有西門危機未減,北門已經不見元兵,我軍何不趁機由北門突圍退至西安府?”

金興旺臉色一變,正要開口訓斥,那“客座教授”王輅卻再次挺身而出,神色凜然:“我們是大明軍人!死生算什麽?既然在此據守國家城池,便當與城共存亡!這正是以熱血報國家之時!豈可隨意去也?”

眾人聞言不禁羞愧,立時個個決然回身抵抗,鳳翔城頭立時殺聲更烈!不過,從這時起再沒有突圍建議呈上了。

賀宗哲眼見四面圍攻不是辦法,傷亡大小不說,關鍵是只見傷亡不見戰果,隨著夜幕降臨,心中火氣也就隨著夜涼而涼,畢竟是歷經百戰拼殺出來的悍將,稍微冷靜之後便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不對:為將之道,哪能僅憑一時血勇?

重新紮營圍城之後,賀宗哲經一夜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攻城“奇招”:何不順勢改為圍困作戰?如此之前的強攻也就成了佯攻,必然能給城內明軍守將一個錯覺,認為老子是強攻不成才被迫改為圍困——也就像慶陽城下的徐達那般吧。

79

幾乎所有的城池都一樣:城外有護城河,這是因為人們在築城時必然大量就近取土,所以也就在城外留下了一條人工河道,順便也成了城池的絕佳屏障,要不,為什麽在“城”的後面再加上一個“池”字組成“城池”一詞?人們通常所說“城高池深”就是這種現象,築城越高,當然所挖城壕越深。

不過,護城河中有沒有水可不一定,沒有活水的護城河,人們大多稱為城墻壕,城墻壕內有沒有水取決於季節天氣,雨季自然成河,旱季也就只能是一道深壕溝了。

鳳翔城外的護城河卻是地道的護城河,這是因為鳳翔城毗鄰雍河,人們在築城時與雍河挖通了,鳳翔的護城河也就成為了真正的有水河流。

一般來講,這種有護城河水保護的城池最難攻克,因為首先解決的必須是渡河的問題,但是,這可不是在普通的河道架橋,上面有守軍的檑木巨石加火箭伺候,別說架橋,就算是紮個木筏橫渡也決不容易。

問題在於,就算是少量兵力渡過了護城河又能怎的?賀宗哲已經見到了強行渡河的後果:士兵們直接暴露於護城河與城墻之間狹地,頭上啥東西都可能落下,挨打不能還手,架設雲梯連塊堅硬支點都不易找到。

所以,大多時候的攻城都是集中在城門附近,因為有城門必有吊橋,這裏河道也因此最為狹窄,攻方只要精心準備,綁紮的雲梯即能橫架河上,數量多了呢?一道人工便橋也就迅速完工了。

這裏有個進攻方“橋梁工程師”必須預先解決的問題:木梯若是長了,中間必然下垂,竹梯更甚,這就需要在河道中央有個支撐點,也就是普通河中叫做“橋墩”的那東西。

可是,城門樓上的守軍是不會容忍進攻者在此處安然施工打樁的,這時的進攻方就要琢磨一些“奇招”了。

賀宗哲的“奇招”便極為簡單實用:運土填河。

此招若用在一般無水城墻壕,確屬並不出奇的招數:牛皮大盾加“龜笆”掩護著士兵接近城墻壕,然後把所帶土包丟在幹枯的城墻壕中就是,如此接連不斷,敵軍的城門前很快便一馬平川,據說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南征孟獲時便用過此招,甚至還聚土成山堆平了城墻,使自己的士兵一舉登城。

用在有水的護城河中算不算“奇招”?那就兩說了。對付不流動的“死水”還有點作用,若是碰上與大河相通的活水?那就幾乎等於勞民傷財——勞軍損力——白費功夫,黃土隨填隨被河水沖走,即便剩下些也成為爛泥,更不適合架設支撐點。

可是怪了,賀宗哲偏偏樂此不疲,以超常的毅力開始了絕對不會有結果的填河運動。

這幾乎使城頭的明軍笑掉了大牙:見過傻子,沒見過這麽可愛的傻子,這位元軍主帥莫非是明軍內奸?專門來此消遣蒙古人玩耍的?

元軍畢竟進入了自己強弩的射程,城頭大炮也盡可以把元軍的牛皮大盾砸個稀巴爛,再加上大量的火箭,城下元兵這種行為屬於找死行為。

於是,罕見的填河與反填河作戰開始了。

結果不用說,“制空權”在城頭明軍那邊,城下的元兵只能不顧傷亡堅持施工,一連三天,“填河工程”未見推進一尺遠近,卻有大量元兵屍體被就勢填入了護城河中。

哪有這樣的主帥?手下士兵也是人啊,生命價值就如此低廉?被強迫用作了填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