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朱元璋左右開弓再出兵

對於中國皇帝來說,最得意的形勢莫過自己居於天下之中央,四方來朝,八方進貢,直轄地外圍最好有一系列屬國、藩國,也算是中原帝國的緩沖保險帶吧,這樣和平即能持久,天下就算安寧。

91

南京的大明朝廷接到蘭州告急時已經十二月底了,朱元璋立即召開了禦前會議,與諸將商議緊急增援蘭州的進兵方略。

朱元璋對將領們擺明了面臨的形勢,但卻把漠北的元順帝放在了前面:“元廷現在大體分為兩部,元主在塞外,王保保犯蘭州。王保保其志無非準備僥幸得點尺寸之利,不出兵消滅王保保,這個禍患不會自行消解,朕現在決定派你們出師,大家可以暢所欲言,西、北兩面,應當哪方為先?”

誰知諸將意見出奇地一致,包括徐達在內,全都認為王保保並不是什麽大患:“王保保之所以入寇邊關,無非因為元主猶在,我軍若直入大漠取元主,王保保還能指望什麽?只要幹掉了韃子皇帝,王保保便可能不戰而降。”

許多後世史家根據諸將這段話做出推斷:明軍將領實際上不願與王保保照面對陣,集體意見願北伐不願西征,這是對王保保有所畏懼的表現。

其實不然:自王保保與明軍交手以來, 無非一個韓劄兒在韓店占過明軍的一點小便宜,王保保本人卻乃貨真價實的徐達手下敗將,太原之戰中十萬鐵騎被兩萬多明軍給打了個稀裏嘩啦,就算是之前有些聞名忌憚幾分,現在也應該早就沒有了“恐保症”。

這個結論也可以從金興旺率兩千余弱旅擊敗王保保手下大將賀宗哲數萬大軍的鳳翔保衛戰得到證實;更不用說還有目前正在進行的蘭州保衛戰;就連於光率幾千將士出援蘭州,被俘後寧死不降,也充分說明了這時的明軍將領根本沒拿王保保當做什麽一盤大菜,更談不上畏懼一說。

這還是戰略眼光的問題,認為只要盡全力消滅了元帝,整個元廷也就大廈傾塌,那個王保保救不了沒有了皇帝的元朝。

這裏,諸將領們有些一廂情願:就算是這種“圍魏救趙”之計實施順利,那王保保會那麽赤膽忠心?萬裏回師救皇帝?那還不如讓他“自然死亡”,自己幹呢!當初朱元璋出兵瀘州解救自己的“皇帝”韓林兒,不是也因劉基反對而猶豫再三麽?

再說了,明軍北擊應昌,遙遙萬裏,那元帝能是瞎子聾子?提前得到信息是必然的,一旦溜號,明軍雖然人多勢眾,也肯定無法追捕要犯於茫茫草原大漠。

還是應該這樣斷定:朱元璋作為明軍最高統帥,看問題無疑高於包括徐達在內的諸將。事實上對進兵方向以及主次先後早就心中謀定,因為朱元璋立即向諸將解釋:

“王保保正在以重兵臨我西邊,若舍彼而攻取元主,是忘記了地理遠近,不明白戰事的緩急,這不是什麽盡善之計。

我準備把大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大將軍率主力西征,自潼關出西安直搗定西,目標就是王保保!一部分由左副將軍李文忠率一支奇兵北伐,出居庸關進入沙漠,目標就是元主!這樣將使元廷彼此自救不暇,還能相互應援?

況且,目前元主遠居沙漠深處,決不會想到吾雄師立至,這就像一只孤狼遇到了一只猛虎,還能保命麽?不是說有些事能一舉而兩得?就是指這種情況。”

諸將經皇帝這般細致分析,還能再有什麽異議?沒說的,徐達再次奉詔掛上“征虜大將軍”印綬,三軍緊急動員,於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兩路大軍同時踏上了征途。

為保萬全,朱元璋在派出了兩路大軍西征北伐的同時,還特地下旨給大將金朝興、汪興祖,讓他們分別進攻山西、河北北部元軍殘部;北平都督華雲龍出擊雲州,以策應主力作戰。這下等於五路大軍同時出動,不管是王保保還是元帝,要想斷定明軍主力究竟是那一路,也要大大費些力氣了。

大家注意,這時明軍諸將的座次出現了微小變化:全軍主帥還是右丞相兼太子少傅、征虜大將軍徐達,徐達的主要副手即繼承了常遇春職務及兵權的浙江行省平章、左副將軍李文忠,但這時的李文忠已經脫離了徐達節制,是獨率一軍出漠北。

從軍中職務上看,皇帝給李文忠配備的副手是禦史大夫鄧愈,軍中職務為“左副副將軍”, 不過,鄧愈這位“左副副將軍”實際並沒有追隨李文忠“左副將軍”,卻跟隨徐達去了西線,這無疑是朱元璋刻意所為,也明顯看出了朱元璋對西征與北伐兩路大軍主次分配。不過,硬塞進去一個“副”字也夠別扭的。

剛剛挨了皇帝訓斥的都督馮勝依然為右副將軍,中山侯湯和這時成了馮勝的副手,為“右副副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