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首征沙漠最後一戰:大漠深處的喪鐘

扯幾把雲彩做錦被,捧幾把月光鋪床幃,摘幾朵花兒付流水,哼幾聲曲兒涮酒杯。

低頭荒草藏枯骨,側耳天邊哭冤鬼!人都說,方圓百裏古戰場,難猜測,地下三尺埋著誰?右一座將軍墓,左一方古戰壘,鐵甲早就冷透,篝火不見余灰,漫天黃沙尋不見,只聞遙遙號角吹!……

106

李文忠大軍躊躇不前於開平,自有其合理之處:此刻元帝喪命的消息好像還處在不合情理的“絕密”狀態,李文忠竟然沒有得到任何應昌的信息,不明元軍防守實情,怎能貿然全軍出動?

關鍵還有一點前文說過的理由,開平應昌雖然距離不遠間,卻是真正的進入沙漠作戰,部隊準備若不充分,那就等於前去集體自殺。

在李文忠想來,應昌既然被定為北元新都,哪能不會布置重兵防衛?而沙漠作戰對於明軍來說還是個新課題,就氣候、地理環境來說,首先是戰馬需要盡快適應,連全軍將士人員都需要適應,須知:水土不服會當真死人的!

說起來,應昌的元順帝就應該是死於水土不服。

據史載,元順帝是因患痢疾於四月二十二日死去,為什麽飲食應該絕對衛生安全的皇帝能突患這種百姓家常見疫病?從情理分析應該被推斷為水土不服。

大家可以合理設想:半生居住大都的皇帝,吃的是玉食珍饈,飲的是陳年佳釀,解渴的是玉泉山水,穿著的是綾羅綢緞,晚年本該更加安享富貴,誰知竟被發配在這大漠深處“頤養天年”,衣食居行哪有大都方便舒服?

別的還好說,唯有一樣難:四時時令菜蔬肯定沒那麽食來張口了,習慣葷素搭配的皇帝也就只好以肉食為主解決禦膳問題,老年人一日三餐光是大肉絕對不是什麽好事,喝奶過多了也會消化不良,雖然絕不會有後世“發明”的三聚氰胺之類的玩意兒摻進奶酪禦粥,但估計還是不如玉米糊糊入腹體貼舒適。

還有一樣絕對無法解決的問題:飲水問題。

大都(北京)玉泉山的水質再甜也只能品嘗於夢中,皇帝與應昌軍民的飲水估計都要依賴附近的答兒海子(明初一個較大的淡水湖),而答兒海子的水源主要來自北方的失兒古魯河,這一路流淌下來,水中的牛糞馬尿之類肯定不少,那時代又沒有什麽飲水凈化器之類保障措施,皇帝乍喝這種飲料,還能不拉幾回肚子?

再加上南京朱元璋的不斷來書“問安”,元帝若不看肯定心裏發癢,細讀肯定要悉心琢磨,琢磨來琢磨去估計就會氣得吐血,最起碼也會喉嚨眼裏泛酸水,上吐下瀉之際,風燭殘年的順帝如何能經受得住?

心病外加環境誘因,直接導致元順帝魂歸九天。

俗話說“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老皇帝駕崩了,新皇帝也就面世了,太子愛猷識裏達臘終於熬到了出頭之日。

這爺倆半生的明爭暗鬥終於有了結果:兒子的遵循自然法則最終勝利了。

北元政權一下面臨一個更大的問題,其重要性甚至超過李文忠的大軍兵臨城下:那就是權力再分配問題!

老子黨肯定失勢,太子黨方興未艾,尤其是老子黨的脊梁骨王保保大敗沈兒峪,老子黨沒有了老子,也突然失去了軍事後盾,一下面臨樹倒猢猻散的險惡局面。

治喪期間的明爭是不會有的,但暗鬥肯定存在,以致應昌的北元君臣竟然無暇關注南方不遠的上都失守!

成功繼位的新皇帝愛猷識裏達臘給自己上了尊號元昭宗,也算是元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吧,若從成吉思汗算起,應該是蒙古帝國的第十九任大汗——必力克圖汗,也是北元的第二任皇帝。

新政權的權力組合過程與結果甚是富有戲劇性:論說太子榮登大寶,太子黨也就名就功成,把十萬大軍丟在了定西的王保保應該沒戲了,但啥時候都是人算不如天算,死人與接班概不例外!

南京的朱元璋——再具體一點就是北伐主將李文忠,改變了這一看似必然之趨勢:一對老朋友、老冤家竟然開始了精誠合作。

若細說原由,這就需要還是回到漠北戰場,是李文忠的最後一擊改變了歷史軌跡。

上都被明軍攻占的準確消息傳到應昌,大家才如夢初醒,扔掉這個“攘外必先安內”禍國政策吧!元昭宗緊急動員了應昌的所有蒙古青壯年,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開始在沙漠之中建立一道軍事防線。

說來也稀奇:近在咫尺的北伐主將李文忠沒能得到元帝的死訊,遠在南京的朱元璋卻率先得到報喪。

據史載,朱元璋於五月初得到元帝的死訊,認為“敬其主則其臣悅”,索性賜了個謚號為“順帝”嘉獎其順溜順和,並立即遣使前去大漠吊喪,親自為順帝作祭文,其中有句:“今聞君歿於沙漠,朕用惻然”。——聽說老兄不在人世了,兄弟我也心裏不好受啊,哥們兒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