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百裏河谷田一頃(上)(第2/2頁)

韓岡會說話,劉仲武被拒絕了,也沒不高興,反而笑了起來。點著頭,“說的也是,不去樊樓,那就是白來一趟東京了。”

韓岡午後再次去了王安石府。剛到門前,就看到一名宦官捧著一個長條盒子,領著幾個從人走進王宅,不過很快他又帶著盒子和從人被王安石的小兒子送了出來。瞧他的模樣,這次宣詔終究還是失敗了。

看著傳詔的中使騎馬離開,韓岡猜測著王安石到底什麽時候才會重新出府理事。想來應該不用太久的時間,他看看王府前的街巷,停在這裏的車馬比起前幾天又多了一些。隨著聖旨和辭章的交替往來,朝堂政局越來越明朗,王安石的地位也越來越穩固,所以原本散去的官員,現在又重新聚在王家的府門前。寬有兩丈的道路,已經被來訪官員的車馬堵成了一條羊腸小道。

韓岡進了門房,裏面早坐滿官員,他們的心意也是跟韓岡一樣,都是在等著王安石的出面。這麽些人也是天天來此,幾天下來,各自都混了個面熟。韓岡會結交人,在眾人中人緣甚好。他進來後,座中官員便紛紛跟他打招呼。等他坐下,便一起東拉西扯海闊天空地閑扯起來。基本上,在門房裏的官員都跟韓岡一樣,皆是坐上一個時辰半個時辰就起身,這是變法派的官員們在表明自己的態度。如果不來,等秋後算賬,那就是得怨自己的腿腳不勤了。

王安石還在稱病中。理所當然的,韓岡也照樣還是沒能等到接見。在門房處坐了一個多時辰,表示了一下恭謹的態度,韓岡便告了罪起身離開。出來時,日已西斜,但大門口的車馬不見減少,反而多了一些。

離開王安石府,韓岡直奔小甜水巷的方向。從城西北的王安石府,橫貫了大半個東京城,用了半個多時辰,方抵達張程兩家的門外。

看到韓岡,張戩和程顥連問都沒問銓選的事,等韓岡說起,也不過是點點頭,直視為理所當然,根本都不替韓岡擔心。也難怪,畢竟新官銓選難度實在太低,即便韓岡被兩位主考的令丞使壞,還是一無所覺地順利通過,由此可見,平日裏的銓選有多麽簡單。

“通過銓選不代表能做好官,日後行事要記得上不愧天,下不愧地,不負天子,不負黎民。”程顥語重心長地說著。

韓岡恭恭敬敬地行禮:“多謝先生們的教誨。韓岡必日日銘記在心。”

一番訓誡之後,張戩讓了韓岡坐下。沉聲問道:“玉昆。有件想請教你一下。”

韓岡連忙站起:“請教絕不敢當。有什麽事,先生盡管問。”

“坐,坐。”程顥笑著示意韓岡重新坐下。

等韓岡落座。

“也不是什麽大事……”張戩便用著漫不經意的語調說著,“只想問問玉昆你,有關在古渭和渭源屯田的事情。”

韓岡點了點頭,道:“先生問對人了,此事學生正好知道。”

“說來聽聽……”

韓岡心中透亮,看來他和王韶的計劃已經在朝中傳開了,卻不知禦史台對此看法如何。只是不論程顥、張戩他們這些禦史們現在持的是什麽態度,自己在情在理都得讓他們變成河湟拓邊的支持者……至少不能是反對者。而現在便是得看自己的表現了。

韓岡心如電轉,嘴裏的回話卻沒有半點磕巴:“屯田渭水上遊,是王機宜的收復河湟的第一步計劃。欲收河湟,便必須收服當地眾蕃。而蕃人多是畏威而不懷德,為了震懾他們,就必須在古渭和渭源派駐一支官軍,必要時,還得消滅一兩支被西賊收買的蕃部,以便殺一儆百。但不論是駐兵還是開戰,物資糧餉消耗總不會少,如果全數依靠外運,不論是朝堂還是陜西轉運司,都支持不下去。所以王機宜便想著在當地自行解決部分糧餉,故而便有了在渭河中上遊兩岸屯田的計劃。”

張戩道:“最近王韶已經用專折將他的這份計劃呈上來了。”

韓岡點點頭:“學生出來時,已經聽說王機宜正在寫這份奏章,大體內容也有所了解。渭源至伏羌城,兩百余裏河谷,宜耕荒地近萬頃,而能開辟成良田的地方至少千頃之多。如果將千頃良田開墾出一半來來,出息就已經足夠支撐一支兩千人的軍隊,而屯墾這麽一點田地,只需要他們一年的時間。”

“是嗎……”張戩漫聲應了一句,沉默地看著韓岡一陣,突然間眼神化為刀劍,單刀直入地厲聲問道:“那竇舜卿為何說秦州至渭源,宜墾荒田只體量得一頃四十七畝?!”